有关生命的事例3个

有关生命的事例3个,一、有关生命的事例3个1882年,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 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那么这样一个在19个月时就既盲又聋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的呢?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

本文标题:有关生命的事例3个,在当今社会,留学已经成为了大家深造的首选方式。无论是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甚至是中小学生,都想尽早地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其中很多同学十分关注“有关生命的事例3个”相关的问题,为此环俄小编整理了《有关生命的事例3个》,欢迎您阅读!若有任何疑问,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1对1答疑!

一、有关生命的事例3个

1882年,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 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那么这样一个在19个月时就既盲又聋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的呢?

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她跟着母亲,拉着母亲的衣角,形影不离。她去触摸,去嗅各种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别人的动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挤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学会靠摸别人的脸或衣服来识别对方。她还能靠闻不同的植物和触摸地面来辨别自己在花园的位置。

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得以和家里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面包,就会做出切面包和涂黄油的动作。想要冰淇淋时她会用手裹住自己装出发抖的样子。海伦在这方面非比一般,她绝顶的聪明又相当敏感。通过努力她对这个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识。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伦五岁时开始意识到她与别人不同。她发现家里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样做手势而是用嘴交谈。有时她站在两人中间触摸他们的嘴唇。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她自己不能发出带有含义的声音。她想讲话,可无论费多大的劲儿也无法使别人明白自己。这使她异常懊恼以至于常常在屋子里乱跑乱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怒气越为越大。她变得狂野不驯。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发脾气直到家人顺从。她惯用的手段包括抓别人盘里的食物以及将易碎的东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将母亲锁在厨房里。这样一来就得想个办法了。于是,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 安尼·沙利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伦,特别是她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海伦变得温和了而且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和震动,她又学会了触唇意识。这种方法被称作泰德马,是一种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学会了讲话,这对失聪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成就。

海伦证明了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而且还上演了关于她的生平的戏剧和电影。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

1968年她去世后,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组织建立起来,该组织旨在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争。如今这所机构,%26quot;国际海伦·凯勒%26quot;,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帮助的最大组织之一。
2.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鸟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苏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著,苏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不过,苏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苏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 。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在几年前网球公开赛中,有了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最后一个关键的球,甲方发球,乙方接住,双方成平局.可就在这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场内,非常不凑巧的是,小鸟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当场坠地生亡.那位运动员不再关心比赛的输赢.他没有去接球,而是当着众多观众的面,虔诚的跪倒在那只小鸟面前,为自己的过失表示忏悔.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
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温馨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
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
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温馨提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珍惜生命,不惧挫折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秘诀: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地压在他的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时,他只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是,他很快发现: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电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别无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 伐木工人把腿简单的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次的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如果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死神正一步步向你走来,最先垮下来的或许就是精神。但伐木工没有表现出死神即将来临的恐慌,他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对生命充满希望的形象。

2、认识自我的潜能

一个农民看到儿子开的那辆轻型卡车突然间翻到了水沟里。他大为惊慌,急忙跑到出事地点。当他看到水沟里有水,儿子被压在车下面,只有头露出水面。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沟,双手伸到车下,把车抬了起来。另一位跑来救助的工人帮他把失去知觉的儿子从下面拽了出来。 当地医生很快赶来了,经检查,发现农民的儿子只划破一点皮,没有其他损伤。此时,这个农民觉得奇怪了。刚才抬车时根本没想自己是否能抬得动,由于好奇,他又去试了一下,这次却根本抬不动那辆车了。

生命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有着怎样的韧性,我们想过吗?

生命是坚强的,它坚强地能够在死神面前毫无惧色,依然灿烂;但它又是脆弱的,脆弱地在一瞬间就消失了。生命或者说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看你如何面对。善待别人,善待自己,珍爱所拥有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们对逝去的人最好的哀思。

珍爱我们的生命,生命是脆弱的,而生命又是顽强的。这脆弱与顽强取决于我们心中的安全之钟是否常响。遵守社会的规则,紧握宝贵的生命之花,让短暂的生命绽放光彩。

3、生命的向往

一个贫穷的牧羊人,领着两个孩子放羊,弟弟望着天上飞过的大雁说:“我们要是像大雁会飞就好了,就可以飞到天堂看妈妈啦。”父亲说:“只要想飞,就能飞上天!”弟弟学大雁飞,没有飞起来,哥哥也试了试,没有飞起来。父亲也试着飞了几次,结果同样也没有飞起来。父亲说:"我老了,你们还小,将来经过努力,你们一定能飞起来!"后来,经过努力他们果然飞上了蓝天,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我们总是在河的此岸观望彼岸,在现在观望未来.所有向往是美好的,代表着对生命的希望.黑暗中的希望是一盏灯,指引你走在生命的隧道里.珍惜身边的一切,

4、珍爱生命、

1、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体质较差,加上工作紧张,用脑过度,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治也不见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进行了检查。医生并没有给他开药,只送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细细品味这句谚语,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从此,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和喜剧。精彩的表演,总是令他开怀大笑。他还到野外和海边渡假,调剂生活,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体逐渐地康复了。

直面生活就是敞开心扉,用生命全部的触角去感受生活,去承受生活中所有击打、挫折、辛劳,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变得自明而富有智慧,外表平静内心坚强,能够辨别善恶,却不轻言放弃。直面生活,使我们勇于担待。直面生活,也使我们拥有了真正的生活——我们成了朴素、有尊严、有自己声音的人。

有哪一个神话,比桑兰的故事更美丽?

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突遭重创的少女却以她依照明亮的目光和灿烂的笑容引领着人们走入了珍爱生命的信念中。

从跌倒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有体操冠军,不再有平静轻松的生活,甚至也很难再有无拘束的奔跑和行走,可17岁的桑兰却坦然擦去父母亲友的泪水,她说:“别难过,我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似乎,只用一个“坚强”还不足以形容这个女孩子的超凡之处,因为这个词里多少夹杂着些被动和无奈的成份,而“勇气”则不同,它能让人产生更坚定和更富挑战的联想。而对突然的变故,不放弃生活、不放弃希望、不放弃追求,都绝不仅是说一句简单的“热爱生活”就能轻易达到的,而这力量的唯一源泉就是:极大的勇气。桑兰的勇气让所有的人感动也震撼。

桑兰本来的梦想是体操明星而不是坐在异国轮椅上的名人,但她的勇气使她远离了怜悯和同情,她因此而成为一种精神的代称,也因此而成为真正的明星。从此后,人们将记住中国少女桑兰的故事——她有好听的名字,她有非凡的勇气。

当很多人惶惶于“世纪末综合恐慌症”的时候,当很多人为了蝇头小利惴惴于心的时候,当很多人陷入窘境不能自拔的时候,桑兰告诉我们的是:珍爱生 .
一个人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不管他人怎么看,依然努力生存下来
吃饭

二、海伦凯勒的一生简介(具体情况)

  (1)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
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i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
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
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了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市,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她一生写过8本著作

  《奇迹缔造者》( 译名:海伦·凯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师》
  《我黑暗中的光明》
  《石墙之歌》
  《我的一生》(自传)
  《走出黑暗》
  《我的人生故事》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沙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 ,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 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苏莉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 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海伦.凯勒被视为本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伦·凯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莎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等著作。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其生活的故事被搬上好莱坞的舞台,并由其本人任主演。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 之一。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莎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并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以资助世界上的盲聋儿童。
  1960年描述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电影,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海伦·凯勒结束了她那光荣的一生。
  (1)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i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了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了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市,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她一生写过8本著作

  《奇迹缔造者》( 译名:海伦·凯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师》
  《我黑暗中的光明》
  《石墙之歌》
  《我的一生》(自传)
  《走出黑暗》
  《我的人生故事》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沙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 ,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 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苏莉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 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海伦.凯勒被视为本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伦·凯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莎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等著作。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其生活的故事被搬上好莱坞的舞台,并由其本人任主演。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 之一。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莎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并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以资助世界上的盲聋儿童。
  1960年描述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电影,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海伦·凯勒结束了她那光荣的一生。
海伦凯勒原来是位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在19个月大时,因一场急病导致失明、失聪和失语,从此小小的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和孤独。直到七岁,,她在充满爱心与耐心、曾经接近失明、当时只有20岁的莎莉文老师费尽心思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从此,海伦凯勒求知若渴,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
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i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海伦凯勒延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她天生聪明伶俐,出生不到六个月,便能清楚地说出「tea」(茶)等几个单字,对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锐。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
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鸟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苏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著,苏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不过,苏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苏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希望。
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她的作品
她一生写过8本著作

《奇迹缔造者》( 译名:海伦·凯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师》
《我黑暗中的光明》
《石墙之歌》
《我的一生》(自传)
《走出黑暗》
《我的人生故事》
. . . . .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美) 海伦·凯勒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样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们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人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你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海伦·凯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 。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沙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 ,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 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苏莉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关于人类精神升华的一本书。生来既聋又盲的海伦·凯勒早年生活在与常人隔离的孤寂境况中,而这对一个人精神的发展是如此重要。
在全人类的神的爱护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触。 精神上的发展带领她走上了写作生涯。
海伦.凯勒被视为本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Anni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海伦凯勒延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她天生聪明伶俐,出生不到六个月,便能清楚地说出「tea」(茶)等几个单字,对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锐。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
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鸟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苏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著,苏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不过,苏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苏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1968年,海伦89岁去

三、写出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9.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10.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高尔基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 罗兰

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贝弗里奇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巴尔扎克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 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 德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____杰弗逊

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____歌德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莎士比亚

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约翰· 洛克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_____莎士比亚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英】

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朗费罗【美】

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德】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古希腊】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英】

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福尔斯特【英】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 ——弗莱彻【英】
------------------------------------------------------------------------------------------------------------
另有国内的:
00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00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00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004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005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006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007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008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009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010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011 读万卷书,行 路
012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01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014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015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016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017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018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019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020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021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022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023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024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025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026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027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028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029 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030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031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032 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033 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034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035 把握时间观念,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相见易,相识难
036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037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038 浪费了一生就等于夭折
039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040 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
041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042 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043 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时间就是一种财富
044 时间一点一滴凋谢,犹如蜡烛漫漫燃尽
045 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046 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047 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048 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049 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050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
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巴甫洛夫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6、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
7、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朗费罗
8、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 ——布莱希特
9、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
10、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11、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2、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13、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14、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15、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16、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17、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18、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 克
19、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20、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21、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 德
22、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23、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
24、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杰弗逊
25、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26、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27、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莎士比亚
28、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 ——约翰· 洛克
29、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30、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31、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3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33、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34、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裴斯泰洛齐
35、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卢梭
36、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37、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38、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 ——莎士比亚.
39、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叔本华
40、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41、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42、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德国诗人歌德
43、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
44、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朗费罗
45、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
46、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47、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
——福尔斯特
48、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弗莱彻
49、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高尔基
50、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51、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
——福尔斯特
52、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 ——弗莱彻
------------------------------------------------------------------------------------------------------------
时间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 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岁去弦吐箭 --孟郊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A.

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时间就是生命。 ——富兰克林

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富兰克林

浪费时间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最昂贵的。 ——富兰克林

想要有空余时间,就不要浪费时间。 ——富兰克林

闲暇就是为了做一些有益事情的时间。 ——富兰克林

时间能使隐匿的东西显露,也能使灿烂夺目的东西黯然无光。 ——贺拉斯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夸美纽斯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罗曼·罗兰

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是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 ——罗曼·罗兰

整个的生命是日子的问题。只有那该死的梦想家才会把自己放在虚无缥渺间,而不去抓住眼前飞逝的光阴。 ——罗曼·罗兰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培根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的财产。 ——塞涅卡

时间是大公无私的语言。 ——尤·邦达列夫

时间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也是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有了时间,我们就有了一切。 ——莱尼斯

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德奥弗拉斯多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伯克

时间是变化的财富。时钟模仿它,却只有变化而无财富。 ——泰戈尔

任何事物都无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时间。 ——泰戈尔

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泰戈尔

宝贵的光阴,总是像箭一样地飞逝着。 ——狄更斯

时间就是金钱……而且对用它来计算利益的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金额。 ——狄更斯

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抓住他吧! ——狄更斯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时间是人能消费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狄奥佛拉斯塔

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 ——柏拉图

时间是送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它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美好,更成熟,更完善。 ——托马斯·曼

时间和潮流永远不待人。 ——司各特

时光会使最亮的刀生锈,岁月会折断最强的弓弩。 ——司各特

我丝毫不为自己的生活简陋而难过。使我感到难过的是一天太短了,而且流逝得如此之快。 ——居里夫人

我只惋惜一件事:日子太短,过得太快。一个人从来看不出作成了什么,只能看出还应该做什么…… ——居里夫人

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伯尔

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马克·吐温

由于时光转瞬即逝,无法挽回,所以说它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滥用时光无疑是人们最没有意义的一种消磨方式。 ——毛姆

时间一天天过去,有时觉得它漫长难熬,有时却又感到那么短促;有时愉快幸福,有时又悲伤惆怅。一天与一天不同,一日和一日有别,仿佛一昼夜之间也有春夏秋冬之分。 ——阿·巴巴耶娃

人是时间的纲领。 ——爱默生

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托尔斯泰

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托尔斯泰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伏尔泰
------------------------------------------------------------------------------------------------------------

时光容易过,半点不由人。 一青一黄是一年,一黑一
白是一天。 桃花岁岁...赚来黄金,黄金买不来时间。时间能获得黄金,黄金却买不到时间。黄金难买朱颜住。 要珍惜时间,别相信命运。 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惜春切勿误春时。 天不可违,时不可失。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岁去弦吐箭。 --孟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少而好学,如曰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曰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东隅已失,桑榆未晚。 ——唐·王勃

志士惜曰短,愁人知夜长。 ——晋·傅玄

来曰苦短,去曰苦长。 ——晋·陆机

盛年不重来,一曰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唐·李颀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唐·窦巩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唐·孟郊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 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屈复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 《惜时》

三春花事好, 为学须及早。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人生百年几今日, 今日不为真可惜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宝百度贴吧搜狐白社会更多...百度分享
百度首页 | 登录 注册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写出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 2012-1-16 09:44 提问者: 蓝波小朋友 | 浏览次数:3160次
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不登录也可以回答
参考资料:提交回答取消
2012-1-16 09:47 满意回答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9.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10.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高尔基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 罗兰

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贝弗里奇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巴尔扎克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 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 德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____杰弗逊

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____歌德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莎士比亚

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约翰· 洛克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_____莎士比亚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英】

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朗费罗【美】

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德】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古希腊】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英】

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福尔斯特【英】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 ——弗莱彻【英】
------------------------------------------------------------------------------------------------------------
另有国内的:
00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00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00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004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005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006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007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008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009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010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011 读万卷书,行 路
012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01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014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015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016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017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018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019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020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021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022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023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024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025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026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027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028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029 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030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031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032 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033 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034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035 把握时间观念,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相见易,相识难
036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037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038 浪费了一生就等于夭折
039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040 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
041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042 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043 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时间就是一种财富
044 时间一点一滴凋谢,犹如蜡烛漫漫燃尽
045 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046 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047 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048 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049 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050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
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巴甫洛夫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6、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
7、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朗费罗
8、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 ——布莱希特
9、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
10、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11、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12、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13、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14、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15、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16、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17、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18、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 克
19、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20、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21、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 德
22、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23、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
24、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杰弗逊
25、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26、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27、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莎士比亚
28、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 ——约翰· 洛克
29、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30、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31、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3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33、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34、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裴斯泰洛齐
35、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卢梭
36、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37、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38、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 ——莎士比亚.
39、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叔本华
40、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41、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42、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德国诗人歌德
43、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
44、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朗费罗
45、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
46、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47、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
——福尔斯特
48、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弗莱彻
49、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高尔基
50、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51、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
——福尔斯特
52、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 ——弗莱彻
------------------------------------------------------------------------------------------------------------
时间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 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岁去弦吐箭 --孟郊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A.

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W.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时间就是生命。 ——富兰克林

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富兰克林

浪费时间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最昂贵的。 ——富兰克林

想要有空余时间,就不要浪费时间。 ——富兰克林

闲暇就是为了做一些有益事情的时间。 ——富兰克林

时间能使隐匿的东西显露,也能使灿烂夺目的东西黯然无光。 ——贺拉斯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夸美纽斯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罗曼·罗兰

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是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 ——罗曼·罗兰

整个的生命是日子的问题。只有那该死的梦想家才会把自己放在虚无缥渺间,而不去抓住眼前飞逝的光阴。 ——罗曼·罗兰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培根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的财产。 ——塞涅卡

时间是大公无私的语言。 ——尤·邦达列夫

时间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也是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有了时间,我们就有了一切。 ——莱尼斯

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德奥弗拉斯多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伯克

时间是变化的财富。时钟模仿它,却只有变化而无财富。 ——泰戈尔

任何事物都无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时间。 ——泰戈尔

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泰戈尔

宝贵的光阴,总是像箭一样地飞逝着。 ——狄更斯

时间就是金钱……而且对用它来计算利益的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金额。 ——狄更斯

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抓住他吧! ——狄更斯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时间是人能消费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狄奥佛拉斯塔

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 ——柏拉图

时间是送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它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美好,更成熟,更完善。 ——托马斯·曼

时间和潮流永远不待人。 ——司各特

时光会使最亮的刀生锈,岁月会折断最强的弓弩。 ——司各特

我丝毫不为自己的生活简陋而难过。使我感到难过的是一天太短了,而且流逝得如此之快。 ——居里夫人

我只惋惜一件事:日子太短,过得太快。一个人从来看不出作成了什么,只能看出还应该做什么…… ——居里夫人

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伯尔

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马克·吐温

由于时光转瞬即逝,无法挽回,所以说它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滥用时光无疑是人们最没有意义的一种消磨方式。 ——毛姆

时间一天天过去,有时觉得它漫长难熬,有时却又感到那么短促;有时愉快幸福,有时又悲伤惆怅。一天与一天不同,一日和一日有别,仿佛一昼夜之间也有春夏秋冬之分。 ——阿·巴巴耶娃

人是时间的纲领。 ——爱默生

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托尔斯泰

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托尔斯泰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伏尔泰
------------------------------------------------------------------------------------------------------------

时光容易过,半点不由人。 一青一黄是一年,一黑一
白是一天。 桃花岁岁...赚来黄金,黄金买不来时间。时间能获得黄金,黄金却买不到时间。黄金难买朱颜住。 要珍惜时间,别相信命运。 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惜春切勿误春时。 天不可违,时不可失。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岁去弦吐箭。 --孟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少而好学,如曰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曰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东隅已失,桑榆未晚。 ——唐·王勃

志士惜曰短,愁人知夜长。 ——晋·傅玄

来曰苦短,去曰苦长。 ——晋·陆机

盛年不重来,一曰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唐·李颀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唐·窦巩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唐·孟郊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

四、关于鲁迅的资料 故乡的写作背景

鲁迅(1881.0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写作背景: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1、人物简介

鲁迅(1881.0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 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 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 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2、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升官,可以发财,个人身价百倍,家庭也随之受到世人的羡慕。这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僚”,为这个官僚出谋划策,奔走效力,接受这个官僚的馈赠。借着这个官僚的权势,自己也有了权势。这是当时读书人常走的第二条道路。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虽然这被当时的官僚所不齿,但到底可以发家致富,不致落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抱着到“异地”去寻“别一类”的“人们”的目的,离开了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当时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这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所从来没有过的。在课余,鲁迅还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这大大开拓了他的文化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鲁迅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在南京路矿学堂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日本就是通过西方的医学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但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也在同时发展着。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状况和被西方帝国主义所欺侮的历史命运。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在这时,人生像一杯苦酒,喝在肚里,苦在心里,欲吐吐不出,欲忍忍不下。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 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鲁迅对社会上的两类人是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的,那就是那些权势者和伪君子。《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这需要高超的艺术功力。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们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国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纪处在一种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只要挣脱了这种宗教文化的束缚和禁锢,西方的近现代文化就有了发展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则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都掺杂在了一起,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 政府对 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新 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3、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华盖集续编补编》(杂文集)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附集》(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古籍序跋集》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补编》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

五、NANA中关于R字南京锁有什么故事呢?

最先源于Sex Pistols(性手枪合唱团)的贝斯手Sid Vicious,他的女友Nancy Spungen送给他一条琐,只是翻译成南京锁(跟南京没有关系拉):希望锁住彼此的心和他们的这段感情.(不过后来结局很惨呢,Sid杀了Nancy,后来自己也磕药过度死掉)
玩PUNK的人都视Sex Pistols为教祖,NANA他们也不例外,而且她和莲也与上面提到的两位很相似,所以她送莲锁也就不奇怪了.

Sid 和Nancy的故事

四个英国青年—John Lydon, Steve Jones, Paul Cook以及Glen Matlock在六十年代末,组成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庞克乐团:『Sex Pistols性手枪』!在适逢英国经济风暴、失业狂潮的七十年代,『性手枪』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两年,却如同排山倒海的龙卷风一般席卷全英,甚而影响到全球,至今只要一提到庞克音乐/文化,马上就联想到『性手枪』。打著反叛、颠覆旗帜的庞克音乐,有些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另有些人(特别是蓝领阶级及青少年)则将之奉为圭臬。『性手枪』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们以英国社会低层的角度,狠狠地批判当权者及资产阶级;再加上原始粗糙却具生命原动力甚至有暴力倾向的表演方式,以及崇尚虚无主义、高唱无政府失序混乱状态的内容,因此虽然在当时被禁,却依然在地下形成一股势不可挡革命潮流。
在多年后的今天看来,『性手枪』最大的贡献在於把摇滚乐的批判性、原创性与独立性发扬光大并将之传承下去,带起以反叛为精神的庞克文化,造就了后世大量以独立精神的地下非主流乐团。

1977年12月,一个星期日的午夜,纽约。电视上正在播放的是对席德·维瑟斯(Sid Vicious)的访谈,节目的名字叫“我们的城市怎么了?”。席德的单曲《我的路》(My Way)被拿来作为开场白,主持人被歌曲逗得坐不下来,席德则笑得最厉害——“真他妈的不错,是不是?”。节目的形式是让观众打电话进来提问,由我们的朋克明星作答,电话铃铃铃地响个不停。第一个电话打进来,这个自称大学教授的人说:“60年代,那些摇滚明星看起来都像是畸形;70年代,这些人就像是妖怪,怎么……”席德恶狠狠地打断他的话:“挂电话吧,跟你自己说去,你这个婊子。”——这就是答案。

下一个电话来自一个文化水平没那么高的人,一上来直接就针对主持人:“为什么你们要做这么一个节目,什么……”席德再一次抢先回答:“跟你自己说去吧,变态!”席德大声打了一个嗝,分贝足以超过协和式飞机,然后他坐回来,用手胡乱搓搓头发,对着镜头做鬼脸——席德现在终于放松了(节目开场前,电视台的人把一束俗气的假花摆在席德面前,席德试图拿掉它们。工作人员没好气地说,“是因为它们干了吗?是吗?”结果席德把它们泡在了一个大水罐里)。

这种状况持续了1个小时,观众提的都是些带侮辱性或很荒谬的问题,席德就一个个报以恶狠狠的回答。

黎明之前

1957年5月10日,一个叫约翰·西蒙·里奇(John Simon Ritchie)的孩子——即日后的席德·维瑟斯,出生在伦敦,没过多久父亲就丢下这对孤儿寡母一走了之。母亲安妮穷困潦倒,不得已带着孩子来到地中海上一个西班牙属小岛——依比沙(Ibiza),和她的朋友们一直住到1965年。这样也就没什么可惊讶的了,他的成长环境自然与众不同,身处母亲形形色色的朋友当中,他最早学会的是用西班牙语大声赌咒发誓。安妮则频繁地换工作,她最固定的工作就是贩卖大麻,她被强尼·诺顿(Johnny Rotten)称为“古怪的嬉皮士”。

席德八岁时母子二人回到伦敦。为了给自己和孩子找到一个栖身之地,安妮听信了朋友的话,以为假装吸毒成瘾就能被救济有房子住,结果假戏成真,自己被毒品搞得神魂颠倒,孩子也被放任得越来越野。可也就在这个时期,安妮再婚嫁给了一个牛津大学的毕业生。这个视席德如己出的好父亲在结婚的同年就去世了——如果他可以活得久一点没准会教育出一个不一样的席德,谁知道呢?

到了席德十几岁的时候,安妮再也管不了他了。他深爱音乐,崇拜大卫·鲍伊(David Bowie)和T-Rex,模仿偶像穿着夸张、女性化的衣服,行为越来越过激和古怪。Sid Vicious这个名字前半部分得自朋友约翰·莱顿(John Lydon,即强尼·诺顿)的宠物鼠(席德不喜欢这个名字),后半部得自卢·里德(Lou Reed)的一首歌。他们两人和其他一帮人自称“约翰斯”(Johns),经常出没于伦敦国王大道的一家时尚服装商店,店主叫马尔科姆·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一个嗅觉灵敏的时尚人物。当1975年麦克拉伦邀请约翰·莱顿参加他组建的“性手枪”(Sex Pistols)时,席德决定组建一个自己的乐队——“传奇之花”(The Flowers Of Romance)。虽然乐队里也出了像后来“伪装者”(Pretenders)里的克雷西·海德(Chrissie Hynde)这样的明星,可乐队本身却总浮不出水面。之后席德还参加过“苏西克斯和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乐队,做鼓手。当“性手枪”渐渐受人关注时,他就做了“性手枪”最狂热的追随者。

1977年2月,约翰把他介绍进乐队填补离队的贝斯手空缺。他的推荐理由是席德招人“喜爱”的性格和漂亮的长相。这时“性手枪”刚刚做了那期著名的电视“骂人节目”,一下子名声大震。让名声和聚光灯冲昏了脑袋的席德马上答应下来,一周后他学会了弹贝斯。事实上,席德根本对音乐一窍不通,录音时的贝斯部分都是吉他手史蒂夫·琼斯(Steve Jones)包办的,而做现场表演时他的扩音器通常是关着的。他曾向“摩托头”(Motorhead)的莱米·凯尔密斯特(Lemmy Kilmister)请教过,据莱米讲,席德是个无可救药的学生。

1977年初,前“纽约妞”(New York Dolls)的强尼·桑德斯(Johnny Thunders)带着他的乐队来伦敦“淘金”,随队还带来了一个年轻的“骨肉皮”——南茜·劳拉·斯庞根(Nancy Laura Spungen)。南茜1958年2月27日生于费城,一出生就患有黄疸病,之后麻烦就没断过。因为她哭得太厉害,3个月大就第一次服用镇定剂;4岁的时候看了第一个精神病医生;13岁时第一次吸毒,到了15岁她被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

南茜来伦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和“性手枪”上床。首先她盯上了强尼·诺顿,但被他拒绝了;然后是吉他手史蒂夫·琼斯,很快也被甩了;席德是她的第三选择。没过多久,南茜和她的毒品一起就把席德搞得神魂颠倒,队友们都拿他没办法。他们的美国“灾难”之行中,在旧金山,席德用贝斯砸了台下一个观众的脑袋;在达拉斯,他在自己的前胸划上“Gimme A Fix”(快看我),把自己割得伤痕累累,血从他的脸和前胸一直流到他的黑牛仔裤,他揭开手臂上的绷带扔向观众,把原来的伤口弄得更深的同时露出满足的微笑;去旧金山的路上,一个卡车司机把点着的烟头摁在自己手上向他挑衅,席德就用一把刀割开自己的手,同时平静地继续吃午饭。

和南茜在一起的日子,席德的角色在绅士和野兽间来回摆荡。南茜生病时,他像保姆一样喂她吃饭,每天向她母亲汇报她的健康情况。南茜的母亲回忆,打电话时席德显得有礼貌又害羞。当他们两人访问斯庞根家族费城的家时,席德很随和,充满孩子气。可另外一些时候,席德会虐待、殴打南茜,南茜也向母亲承认身上的伤是席德造成的。

1978年1月乐队解散后,席德来到美国,南茜安排他在堪萨斯和费城做独唱演出,给他定个人发展计划,由于席德自己缺乏信心,最终不了了之,他做个大明星的美梦注定无法实现。席德演唱时模仿强尼·罗顿,只得到一片嘘声。他注定只是一个追随者,永远不会是一个领导者,强尼的影子和南茜的控制让他始终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到那时为止,席德个人事业最大的成功应该是那首《我的路》(我听过的、最搞笑的歌),歌曲是和前队友史蒂夫·琼斯一同在巴黎录制的,一举一动都在南茜的控制之下,她俨然成了席德的保护人,席德像依赖母亲一样依赖她。到了1978年底,这对不开心的情人之间,靠着毒品维持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和危险,不过至少他们还是相爱的。

黑夜之后

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切尔西饭店,可能已经辉煌不再,但它一直是一个受人崇敬的神秘圣地,一个先锋人物们偏爱的天堂,一个摇滚明星世界巡演途中首选的落脚点——马克·吐温曾经在此停留,还有尤金·奥尼尔、简·方达、迪伦·托马斯和鲍勃·迪伦(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在这儿),然后是摇滚乐队“杰佛逊飞船”和“感恩而死”。这里的逸闻趣事多得数不过来,最轰动的应该就是1978年10月12日的谋杀案了。席德被指控谋杀女友而入狱,麦克拉伦请求“维京”和“华纳”两个唱片公司为席德出5万美元的保释金,他保证要为席德出一张唱片,并且至少可以赚到10万块。“维京”很快汇款过来,席德被保释出来。在宣布了“性手枪”将用一张圣诞专辑来庆祝席德的回归后,麦克拉伦在他的商店里开始出售新款T恤衫,上面印着“我还活着,她死了,我是你的”。

母亲担心他再出事,就飞去美国照顾他。她为席德提供毒品,然后看着他注射进去,自己才放心去睡觉——这就是席德的母亲,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一个用毒品照顾孩子的母亲。

席德在给南茜母亲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一直知道我们将死在同样的地方,我们希望死在彼此的怀抱里,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忍不住要哭。我向她发过誓,如果她出了意外我也不活了,她也发了同样的誓。这是我对我的爱最后的承诺。”席德的朋友推测是毒品贩子图财害命杀了南茜——当晚曾有2个毒品贩子进过他们的房间——可回头看一看,南茜曾经多次试图自杀,她母亲可以轻易地设想当时的情景,南茜很有可能刺激席德杀了她,以便结束自己的痛苦,并且证明他对她的爱。

有一天晚上,饭店侍者目瞪口呆地发现浑身湿漉漉的席德挥舞着小刀割自己的手臂,同时尖叫着说:“我要和南茜在一起!”12月,因为和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兄弟托德(Todd)在夜总会打架,他再次被捕。麦克拉伦这次有点儿犹豫不决,他觉得这是席德远离毒品的好机会,不过最后还是出钱再次把他保释出来,这是1979年2月1日。

当晚,席德在格林威治村的公寓里和朋友们庆祝自己重获自由,近2个月没碰过毒品的他这次想让自己好好享受一下,对不良反应他根本没在意。午夜过后,恢复过来的席德,又用了在母亲的钱包里找到的毒品。第二天母亲发现儿子因为吸毒过量死在了床上。在他的护照里发现了一张字条:“我们有死亡契约,我必须守约,请把我埋葬在我爱的人身边,连同我的皮夹克、牛仔裤和摩托靴。再见!”发狂的安妮拼命给南茜的母亲德伯拉·斯庞根(Deborah Spungen)打电话,问能不能把自己的儿子同她的女儿合葬,德伯拉惊讶地拒绝了。可这是席德最后的心愿,于是他火葬后几天的一个晚上,安妮悄悄爬进宾州的“大卫王犹太公墓(King David Jewish Cemetery)”,把儿子的骨灰撒在了南茜的坟墓周围。

席德究竟是死于自杀还是意外我们无从考证,谈起这些安妮也只会淡然一笑,然后递上一张小纸条,标题是“南茜”,上面席德潦草地写着:“我的小女孩,你所有恐惧都逃不出我的双眼,拥你入我臂弯带来欣喜无限,曾吻去你的泪水,但现在你人已不在,除了痛苦只剩空虚一片,如果不能为你而活,人生对我毫无意义可言。”

歌迷都认为席德的死是朋克精神的终极表现,是他甘心成为朋克运动牺牲品的标志。他的魅力可以和詹姆斯·迪恩与玛丽莲·梦露相比,而事实上他们都是失败者,是社会的牺牲品,这种死亡毫无光荣可言。

一张叫做,《席德演唱》(Sid Sings)的独唱专辑在他死后由维京唱片公司出版,收录了《大家来吧》(C'Mon Everybody)、《别的东西》(Something Else)等歌曲,当然还有翻唱自保罗·安卡(Paul Anka)和富兰克·西纳楚(Frank Sinatra)的《我的路》。1986年亚历克斯·考克斯(Alex Cox)导演了电影《席德和南茜》(Sid and Nancy)。强尼·诺顿评价道:“表演席德的家伙还不错,但也只是一种舞台表演,和真人比差远了。”真人?那“真人”又是怎样的呢?即使是席德的朋友和熟识的人对他的回忆也是相互矛盾的——迟钝,聪明但不善表达,敏感,有破坏性,善良,暴躁,被动,还有暴力——最统一的形容词应该就是“麻烦”了。

“有的人喜爱他,有的人认为他是妖怪,但是真正的恶人通常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考克斯说,“我想电影把席德和南茜浪漫化了,但并不是要赞扬他们,因为这里毫无光荣可言。”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在妈妈到来之前,席德拼命地把南茜弄乱的房间整理干净,因为他为南茜的不修边幅感到害羞。

席德死后,南茜的母亲在为女儿出的书《我不愿如此生活》(And I Don't Want to Live This Life)里写道:“(席德死了)噩梦终于结束了,我们要搬到别处住——那里的房间南茜没有住过,椅子她也没有坐过,到那时我要为我的宝贝女儿真正痛哭一场。我和她父亲要为吸毒的孩子建立一个基金,这对于南茜来说太晚了,但可以给其他类似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个希望。”她还相信席德不是凶手,“我把席德当成是一个伙伴,我认识他很久了,他一直是一个旧派的人。我对所有发生的事都不会发表看法,因为这与我和他无关,他只是被人操纵了——这才是所有的问题。席德不会杀南茜,绝对不可能。”

除了南茜母亲的书,还有很多关于席德的书。1992年由凯斯·贝特森(Keith Bateson)和艾伦·帕克(Alan Parker)合著的《席德·维瑟斯的生与死》(Sid Vicious: The Life and Death of Sid Vicious);2003年马尔科姆·巴特(Malcolm Butt)的《摇滚明星席德.维瑟斯》(Sid Vicious: Rock 'n' Roll Star);最新的是艾伦·帕克独立完成的《生命飞逝》(To Fast To Live),今年4月15日出版。

今年是席德去世25周年。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直喋喋不休地争论他的行为和爱情,谋杀和自杀。席德注定会一直给我们“捣乱”下去,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很久……

建议你去看一部根据上述真实故事拍摄的电影
中文名称:席德与南茜
英文名称:Sid & Nancy
别名:崩之恋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86年08月29日
电影导演:亚历克斯·考克斯 Alex Cox
电影演员:
加里·奥尔德曼 Chloe Webb 大卫·海曼 Debby Bishop Andrew Schofield (I) 埃克桑达·伯克利 派瑞·本森 Tony London 山迪·巴朗 西·理查森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是nana送给莲的,作为感情的信物(钥匙在nana那,是一套的),莲走了两年都没摘下它,说明莲一直喜欢nana,R是莲姓名的首字母(莲的名字是Ren)

结语:亲爱的准留学生们,以上便是环俄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生命的事例3个》一文,感谢您的阅读。若您仍然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获取最专业、最准确的一对一答疑咨询,不仅可以为您节省宝贵的时间,也能有效避免因遗漏信息而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环俄留学祝您留学事宜一切顺利!

联系专业留学顾问,立即获取院校内部非公开资料及留学方案,避免踩雷导致延误留学。


汤歆

环俄留学首席顾问、高级培训讲师、顾问部总监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育学学士、社会心理学硕士,2011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入围出国留学中介行业领军人物。

免费制定留学方案

今日剩余名额: 3

环俄留学顾问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既可免费获得一次由环俄留学首席顾问1v1制定留学方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