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一、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沈晋沈晋 (1916-2011),汉族,江苏高邮人,著名的水文学专家,教授,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陕西省民盟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政协副 。1939年国立武汉大学毕业,历任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西京分院副教授,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

本文标题: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在当今社会,留学已经成为了大家深造的首选方式。无论是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甚至是中小学生,都想尽早地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其中很多同学十分关注“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相关的问题,为此环俄小编整理了《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欢迎您阅读!若有任何疑问,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1对1答疑!

一、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

沈晋
沈晋 (1916-2011),汉族,江苏高邮人,著名的水文学专家,教授,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陕西省民盟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政协副 。
1939年国立武汉大学毕业,历任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西京分院副教授,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教授和水利系系主任、陕西机械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总站主任、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水利学会理事长、水资源学会理事、中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在工程水文学方面造诣较深,特别是对我国黄河流域水文有专门研究。
主持《黄土地区暴雨洪水产汇流规律》、《水资源系统与调度》、《水库泥沙》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主编过《黄河水文》及黄河水文丛册,著有《延河水利水保措施对固体径流的影响》等多篇论文,合编有《工程水文学》、《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上)等教科书。从1959年开始培养固体径流方面的研究生,现为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学科的博士导师、《陕西机械学院学报》主编。沈晋教授长期在水利系从事教育和领导工作,对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高等教育作出了贡献。
李仪祉
李仪祉 (1882-1938)汉族,陕西省蒲城县人。1913年留学德国,专修水利。回国后一直从事水利教育并主持水利工作。担任过上海港务局局长、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陕西省建设厅厅长、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
他于1932年创办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后并入武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主持过西北大学校务,又进学北大、清华、同济、中山、交通等各大学,他倡导科学治水,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和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等独创的见解,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黄河的治本方案及其具体治理措施,改变了几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我国治黄理论和策略推进了一大步,他主持建设的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等关中八惠水利工程,是旧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罕见的成就,使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今受益。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教育家,著有《黄河根本治法商榷》、《华北之水道交通》,《导渭之真谛》、《西北水利问题》等大量书籍和科技报告。他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历尽艰辛,奋斗终身,鞠躬尽瘁。
田鸿宾
田鸿宾(1906-1972)满族,辽宁省法库县人, 员,教授,192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土木系,1932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土木系水利卫生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历任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教授、西北工学院院长、西安动力学院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和陕西工业大学校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
他曾从事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资源考察研究,对我国西北水利开发具有独到见解,提出利用高山冰水、深层地下水,结合地面径流,三水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张,对西北水利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他对黄河上中游的水利开发,主张上游水土保持与干流、水库排砂并重,对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作出有益贡献。他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教育家、水利专家,著有《水工建筑物》等书。
蒋长元
蒋长元(1930-1986)汉族,福建漳平县人,优秀 员,副教授。
195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57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和陕西机械学院任教,他组织领导了由省内外50余人组成的水工沥青科研组,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水工沥青防渗技术空白,为我国坝工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曾任《水工沥青及防渗技术》主编、水利水电工程系和水科所所长。
主编有《水工沥青混凝土技术标准》。
沙玉清
沙玉清 (1907-1966)农田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创始人。
1935年他的专著——我国第一本《农田水利学》出版,1937年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利教育机构——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他长期从事泥沙问题研究,是我国早期研究泥沙问题的专家。1965年他的又一本专著《泥沙运动学引论》出版,为我国农田水利教育和泥沙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海东
张海东 (1918-2002)山西陆县人,民盟盟员,教授,享受政府津贴。
1943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遂即留校任教。曾任水利工程系主任,长期领导、主持水工结构教研组工作。张海东教授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水工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与设计》、《有限元分析》等二十多门课程,编写专著、教材近10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工作者,为学院的水工专业教学、师资培养等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张海东教授曾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是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创始人。
谢定义
谢定义(1931-)汉族,甘肃甘谷人, 员,著名土力学专家、教授。
195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1962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分科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会理事、国际土协会员、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顾问。主要从事土力学特性及土体的动力稳定性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从要事并取得重大成果。
著有《瞬态极限平衡理论与饱和砂土变形强度特性》、《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强度变形瞬态变化的机理》。《原状黄土的动力特性》、《动荷载下土的强度特性》等数篇论文。编写出版有《土动力学》专著及《土力学》、《土坝土力力学》等讲义、合译有《桩工研究》一书。现为岩土工程学科的博士导师。
刘祖典
刘祖典(1914-)汉族,陕西合阳人, 员,著名黄土力学专家、教授。
1940年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进修。曾任西北农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副主任,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分科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黄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地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全国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协会员。在黄土力水学方面造诣较深。
从五十年代开始,对我国西北黄土的基本特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黄土挖方高边坡的稳定分析、黄土的本构关系,黄土围岩压力,黄土水坠坝稳定分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
颜竹丘
颜竹丘(1918-?)汉族,四川大足人, 员,教授。
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系。195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水能利用”。曾任青岛、西安学院工动力学院、西安交大、陕西大业大学水利系副主任、陕西机械学院水利水电科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材审委员会委员,陕西水利学会和陕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规划系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曾主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最优化研究》研究课题。著有《石泉安康梯级水电站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等十余篇论文,主编过《水能利用》统编教材,合译有《水力学、水文学、水文测验学》等。

二、我古代有哪些著名水利工程?

秦代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
都江堰,隋朝的大运河

三、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水作出国贡献的人?

 
  1.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以前边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2. 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 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因该灌区的两条引水河总长为100余里,公元前598-前591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 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西门豹 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有1000多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

  4.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为纪念李冰,早在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5. 王景(约公元20-90年) 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6.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两岁丧父。他从小有志,发愤读书。26岁中进士,开始做官。文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枢密副使(宋朝军事机关枢密院的副长官),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言。他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业绩。曾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在治理太湖时期,结合自已的治水实践,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较妥善地解决了蓄与泄、挡与排、水与田之间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7. 王安石(1021-1086) 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所主持的变法,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变法期间,他制订了发展农业的各种新法,其中《农田水利约束》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约束》的颁布和实施,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形成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的喜人景象。许多地方在新法的彭励下,自动组织起来,大兴农田水利,形成了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8.郭守敬(1231-1316) 河北邢台人,元代杰出的科学家,对天文、历法、水利三方面贡献很大。中统三年(1262年)提出修治燕京附近运道、开发邢台、磁州农田水利及豫北沁河、丹河水利等六项建议,这些建议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称赞,并被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受命负责河流与渠道的整修、管理事务。中统四年(1263年),郭守敬因兴修水利有功,升任副河渠使。1264年在西夏地方行政长官张文谦的支持下,在宁夏等地修复、新建了数十条引黄灌溉渠道,并修建了许多水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唐徕渠、汉延渠等十几条渠道就是当时重修的。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监,协助都水掌管全国的水利事务。回到大都后,郭守敬提出重开金口河,以引浑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兴漕运与灌溉之利。至1266年,全面整修了金口河,使这条旧渠道起到了既能灌溉又能漕运的作用。至元八年(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工作。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庭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东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设计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河道线路,为运河全面沟通奠定了基础。至元十三年任工部郎中,不久又调至太史局,负责制订新历法。至元十七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最精确的《授时历》。郭守敬还研制成功了近二十种观测天象仪器,组织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四海测”计划。提出了以海平面为地形测量的基点的科学理论及“海拔”的概念。元二十八年复任都水监,修复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任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郭守敬是与张衡、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是十三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

  9.潘季驯(1521-1595),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专家。30岁中进士,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任总理河道大臣,主持治理黄河、运河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提出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论,对以后治河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河防一览》,共14卷。

  10. 李仪址(1882-1938),1909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后赴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和但泽工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年与张謇一道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现河海大学的前身),引进西水利技术。主持兴建了陕西泾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曾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总局总工程师范、担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至第六任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导淮委员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为我国近代治水的先驱。

四、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成立于1952年。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1992年改名为环境科学系,1998年校内院系调整后,称为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2年更名为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现有专业横跨3个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设有3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每年招收约140名本科生;设有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招收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招收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工程硕士。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140名、博士研究生约30名和工程硕士约30名。“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学科为一级博士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水文学及水资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

学院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职教师45人,包括20名教授(博士生导师15人)、10名副教授,拥有国家“千人计划”海外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2012年2名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获批;2名教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公派高访学者审批;8人参加国际会议,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6人获得其他奖项。

学科建设方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作为特设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水文地质学”增列为学校“地质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遴选重点支持学科;“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获批。教学工作方面,2012年学院完成70门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125人获得学士学位;录取143名硕士研究生和36名博士研究生。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批北京市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现有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有17个分室。面积32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在2400万元以上,为学院师生开展实验和科研工作创造了重要的平台。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9项。在地下水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裂隙水渗流、地下水污染控制、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地下热水、海岸带地下水、水处理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并广泛开展了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荷兰、南非等国家在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2012年,学院新增科研经费2700万元,获批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2项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学院师生发表国际SCI论文21篇。2012年承担申请地质环境示范基地与周边历史文化研习营教育部直属高校重点对台教育交流项目,并成功接待 中央大学和成功大学的38名师生交流,达成亚洲5国(地区)7校研究生教育联盟的框架协议。

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共计有各类本科毕业生约4500人,博士近300名,硕士近700名。毕业生就业单位有国家部委,如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国家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如国家环境监测相关单位、专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地方水文工程勘察设计院等。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和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等。2012年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4人,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1人,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人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8人被派往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3名研究生赴日本参加第五届中日研究生论坛,其中有1名获得了特别奖,1名获得最佳演讲奖。在第十九届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会中,学院共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2年学院分 委完成换届,60周年校庆成功举办2场优秀校友报告会、9场学术报告、“迎校庆校友联欢晚会”,完满地完成了校庆各项活动。

五、长春工程学院怎么样?

简介:  长春工程学院是2000年由三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原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隶属于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历史沿革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早在1951年9月到1953年7月,为在短时期迅速恢复和建立国家基础工业体系,经东北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筹划和批准,分别成立了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三所学校均几经易名,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多次变更,主要归属原冶金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管理,为冶金建筑、冶金地质和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一线专门技术人才。   50年代末,原长春水利电力专科学校升格为吉林水利水电学院,举办本科教育,招收培养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和农田水利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   1984年到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三所学校分别升格为长春建筑专科学校、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和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此后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三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发展,积累和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有4项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务处曾两次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1997年,三校均被教育部遴选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在当时全国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1996年开始,三所学校陆续招收并培养建筑工程等16个专业本科生。   2000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三校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合校以来,学校办学规模得到扩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了以建筑、地质、水利、电力、机械、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为主,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理学等学科门类交叉共存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具有应用型教育特色的教学型大学。学校曾多次被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授予“模范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学校 委被长春市委授予先进 委称号。2007年2月,经中国人民 总政治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具有国防生招生资格的百所大学之一。   二、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西校区(宽平大路)、东校区(同志街)和南校区(前进大街)等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2.50万㎡;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47.94万㎡;运动场地总面积10.37万㎡;固定资产总值4.2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1亿元;图书馆馆藏印刷型图书121万册,电子图书32万种;校园网覆盖全校;建有计算机基础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基地、电力系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实践教学基地、岩土工程与钻探实践教学基地、电厂仿真实践教学基地、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基地、现代商务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和管理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10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有124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相对稳定的基地84个。   学校有1个吉林省重点学科、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吉林省重点建设实验教学中心。   三、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614人,教学科研人员总数为813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86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3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29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学科研人数的62.4%。有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遴选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高级专家,3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人被遴选为吉林省省级主讲教授、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1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1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6人曾获得过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被中国科学院和吉林大学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8人被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高校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四、人才培养   学校办学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919人,其中本科生11724人,专科生、高职生2195人。   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理学院、外语系、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体育部、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防教育学院等17个教学单位。设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31个本科专业和9个专科专业。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笃行务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光荣传统,发扬“重教崇实、和谐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的育人理念;始终坚持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积极推进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专心致力于培养“安心基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九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年奋战在工程技术一线,为发展我国建筑、地质、水利、电力等基础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的大地上,凡有大型建筑工地、金属矿山、水电工程和电力工业的地方,就有长春工程学院毕业生的身影和业绩。   五、教研与科研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对教学工作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十五”以来,全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主持或参加了408项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其中省部级课题12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9项;获省级以上(含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奖28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10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和省级优秀课程32门。   学校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努力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近五年,我校教师主持和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59项,其中包括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3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吉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授权专利35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835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47篇。在节能建筑、污水处理、供热通风、配电技术、勘查技术、机电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有所建树。   六、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德国奥尔登堡应用科学大学、俄罗斯南部国立技术大学、韩国莲庵工业大学、英国佩思利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关系,互派专家、学者、留学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合作。学校设立了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专项经费,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近五年,共选派50余人次教师赴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外高校进行短期访问、交流或进修。   学校十分重视保持和加深与冶金、有色金属、建筑、水利、电力等行业企业的传统联系和友谊,不断巩固和扩大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

长春工程学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长春工程学院更多信息和资讯。

结语:亲爱的准留学生们,以上便是环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学院名师》一文,感谢您的阅读。若您仍然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获取最专业、最准确的一对一答疑咨询,不仅可以为您节省宝贵的时间,也能有效避免因遗漏信息而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环俄留学祝您留学事宜一切顺利!

联系专业留学顾问,立即获取院校内部非公开资料及留学方案,避免踩雷导致延误留学。


汤歆

环俄留学首席顾问、高级培训讲师、顾问部总监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育学学士、社会心理学硕士,2011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入围出国留学中介行业领军人物。

免费制定留学方案

今日剩余名额: 8

环俄留学顾问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既可免费获得一次由环俄留学首席顾问1v1制定留学方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