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难以独立而死亡的案例

关于大学生难以独立而死亡的案例,一、关于大学生难以独立而死亡的案例  文昌一女大学生坠亡 疑因不堪考证求职压力   2014年5月9日凌晨,文昌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一名女大学生坠楼身亡,经警方认定其为自杀。其自杀原因,据称是因为不堪求职考证等压力所致。该女大学生名叫莫某芳,今年20岁。来自海南省定安县。事件发生在9日大约凌晨5点。9日上午,该校早起的

本文标题:关于大学生难以独立而死亡的案例,在当今社会,留学已经成为了大家深造的首选方式。无论是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甚至是中小学生,都想尽早地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其中很多同学十分关注“关于大学生难以独立而死亡的案例”相关的问题,为此环俄小编整理了《关于大学生难以独立而死亡的案例》,欢迎您阅读!若有任何疑问,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1对1答疑!

一、关于大学生难以独立而死亡的案例

  文昌一女大学生坠亡 疑因不堪考证求职压力
  2014年5月9日凌晨,文昌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一名女大学生坠楼身亡,经警方认定其为自杀。其自杀原因,据称是因为不堪求职考证等压力所致。该女大学生名叫莫某芳,今年20岁。来自海南省定安县。事件发生在9日大约凌晨5点。9日上午,该校早起的学生看到,九号楼拉起警戒线。文昌警方派出民警到学校调查。
  据文昌警方称,他们在该女大学生日记中发现类似遗书的文字。这段文字记着该女大学生自杀前求职考证等各种压力大,不堪忍受重负的心态。该校九号楼一名男生向记者表示,据说自杀的女大学生曾经准备考幼师资格证,又担心考试不能通过。
  该女大学生自杀后,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在第一时间通知了该生家属。其家属从定安赶到学校。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一位工作人员称,家属对警方和学校的调查结论表示接受。没有向学校提出格外要求。
 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原因分析

  内容提示

  近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按理说,大学生是在接受高等的教育,守法意识应当比较强,但往往不是这样的。因此,大学生犯罪应当引起关注。本文将重点分析目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专家提出的解决意见,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作法。

  一、大学生犯罪现象不容忽视

  从北京市大学生服务中心组织的一次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讲座中获悉,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七成。这一数字来自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值得重视的是,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占70%。

  康教授认为,现今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社会交际广泛又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来讲,想法弄"钱"的问题,是大学生多发盗窃案的原因。和普通人群相比,大学生属于素质较高的群体、前途光明,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强,但因其年轻、不成熟、意志薄弱,加之家庭、学校管理力度不足,一时糊涂就很容易走向犯罪。因此,社会和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管理。

  另据消息,近年来,在校女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批捕处袁春菊处长介绍,今年1-8月,该院侦查监督处共受理14件17人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同往年比增长了110%。此类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

  1.犯罪嫌疑人年龄偏小、学历较高,但阅历浅、家庭背景各异。

  从年龄结构上看,17名犯罪嫌疑人,最大年龄24岁,最小年龄才19岁。从文化程度上看,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学历10名,专科学历4名,与社会普遍水平相比属高学历范畴。她们的经历均为从学生到学生,没有正式走上过社会。从家庭状况看,6人来自农村,7人来自城镇,4人来自大城市。17名嫌疑人中7名来自干部家庭,6名来自农民家庭,4名来自工人家庭。

  2.罪名单一,手段简单,作案目标、对象确定,较易破获。

  从犯罪性质看,17名犯罪嫌疑人中有9名为盗窃罪,5名为涉嫌故意伤害罪,2名为涉嫌包庇罪,1名为故意杀人罪。盗窃的主要目标系同宿舍同学,对象主要为活期存折。有1名是利用计算机入侵金融系统,窃取别人的存款。行窃时都是利用出入自己居住宿舍的生活便利,乘无人之机,秘密窃取。案发后,学校保卫处接到报案追踪到银行,查看银行录像带予以破获。

  3.犯罪动机、目的各不相同,但案发后认罪态度较好。

  在这些犯罪嫌疑人中,3名犯罪嫌疑人因家庭经济困难,盗窃目的是为了减轻父母负担。2名犯罪嫌疑人是为了追求享受,盗窃目的是为了挥霍。其余的几名犯罪嫌疑人均因父母寄来的生活费偏低,不够花,本人又好逸恶劳不愿打工挣钱而盗窃。发案后认罪态度较好,均能积极退赃,表示悔罪改过。

  4.嫌疑人在校表现较好,校方态度偏向于从轻处理。

  在这些犯罪嫌疑人中,15名嫌疑人所在的学校都向司法机关出具了书面材料,材料中反映她们在校表现良好。根据嫌疑人在校的表现,对12名犯罪嫌疑人,校方积极要求司法机关从轻处理,另3名犯罪嫌疑人,校方要求依法处理。

  5.多数被害人能够原谅犯罪嫌疑人,希望对其从宽处理。

  在这些案件中,有8名被害人报案,但当侦查机关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后,被害人向司法机关写函,有的坚决要求不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有的要求从轻处理犯罪嫌疑人。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持续加大

  据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苗头。一项对此进行的专题调查于本月启动,专家学者就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拟制定相应措施,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案例:浙江大学生落聘杀招考人 429人恳请法院给生机

  今年即将毕业的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应聘,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后,用尖刀行刺浙江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1死1伤。6月23日,浙江嘉兴市中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

  凶杀案发生在办公室里

  4月3日下午3时左右,浙江嘉兴市秀洲区行政中心。在511办公室斜对面的洗手间,周一超度过了22岁生命中最紧张的几分钟。

  3时05分,秀洲区110接报,"秀洲区行政中心511办公室,杀人啦!"

  3时08分,3名秀洲区公安干警赶到现场。秀洲区刑侦大队教导员张忠惠看到犯罪嫌疑人的一瞬间,脑子里闪过三个字,"可惜了。"

  犯罪嫌疑人高大而健壮,学生模样,蹲在走廊上,沾满血迹的水果刀扔在边上。

  511办公室,一个女人卧倒在地上,30多岁,脸色发白,心脏中刀,鲜血直流。胸部、脸部、背部、腹部和手臂被刺了十多刀。一个瘦瘦的男人身上被刺7刀,血流如注。伤者很快被送到最近的医院。女被害人抢救无效,男被害人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

  受害人张某,女性,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人力资源开发科科长。干某,男性,公务员管理科科长。

  据起诉书称:今年1月23日,周一超报名参加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经笔试、面试,周排名第八。4月1日体检,周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按浙江省国家公务员招考条例,未被录取。周遂对招录工作的公正性产生怀疑,起意报复。案发当天下午,周携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到秀洲区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局511办公室,找到干某询问公务员招收录用情况。在得到没被录用的明确答复后,周到洗手间拿出了藏在包中的水果刀。

  之后,周返回511办公室,一言不发对准干某拔刀就刺。坐在对面的张某见状上前劝阻,也被已丧失理智的周一超猛刺数刀。

  庭审持续了一天

  庭审于6月23日上午9时正式开始。前一天晚上,记者见到了周一超的母亲和朋友。周的母亲个子瘦小,脸色苍白。她畏缩地坐在角落里,心事重重。记者了解到,周出身于单亲家庭,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上班时突发脑溢血死亡。读书的时候,周一超的表现一直很好,是同学及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班干部,还多次受到奖励。这次,他的妈妈为了救周一超,替周一超向受害人赎罪,打算卖掉他们母子惟一的一套房产。

  当周一超从羁押室走上法庭时,旁听席上骚动了。他的同学都扬起头,试图用眼神和他打招呼。而周的母亲却将头趴在椅背上,想看而不敢看。而就在前一天晚上,她还怯生生地问辩护律师,万一一超被判了死刑,她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他。

  在审理完周一超故意杀人案后,法庭还审理了两位受害人提出的附带民事案件。干某提出要求赔偿医药费、误工费等5万余元,张某的家属提出赔偿经济损失8万余元。对受害人的赔偿要求,周一超在法庭上再三表示了自己的忏悔之心并一口答应。

  至下午4时许,法庭审理宣告结束。

  大墙隔内外母子两地书

  周一超的辩护律师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宓雪军说,这是一起典型的法与情交织在一起的案件。想必,主审法官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因为,主审法官应该已经看到了太多为周一超求情的信,也看到了周一超表达忏悔之心的明信片。

  周一超在6月16日从看守所寄了一张明信片给他的妈妈。他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妈妈:见信好!我在里面想了很多,我非常后悔由于一时冲动铸成大错。我太对不起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庭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心意来赎罪,请求母亲把家中的房子变卖赔偿给受害者的家庭,你可以委托律师去办理!

  周一超的妈妈也写了一封请求书给法官。她在信中写道:此时此刻愧疚心碎的我,不能自禁地怀着一线希望,冒昧地写信给您(你)们,请求您(你)们听一听一个母亲发自内心的呼救的声音。自从一超出事至今,我就像一直在做噩梦。但别人噩梦醒来是早晨,我却永远也醒不过来,永远生活在无穷无尽的噩梦中。……为了儿子我省吃俭用;为了儿子我不再嫁人,含辛茹苦抚养他。也许我家特定的环境给一超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播下了忧伤的种子,增加了他心理上的压力……

  法官收到很多信

  周一超的班主任、辅导员,还有60位农学系的同学联名写信给法院要求给其一次生的机会。121位嘉兴市民写信给法院要求给他留一条生路,同时也好给他绝望中的母亲留一线生的希望;40位周一超母亲的同事写信给法院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还有208位周一超一直生活所在的建设街道瓶山社区的居民联名写信给法院恳求法院给周一超一线生机。

  一份不是证据的调查

  嘉兴学院法律系科研协会接受周一超母亲的委托,对周一超杀人案进行民意调查。民意测验卷被调查人范围为嘉兴市企业职工、公务人员、教师学生、医务人员、个体户、无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等,回收有效卷954份。这份民意测验卷的结论是,83.4%的民众认为,给大学生一条生路,判处死缓,以观后效。10.9%的民众认为,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有的民众建议,修改公务员选拔的规定,给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平等的待遇。有的民众建议,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政府工作透明度,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

  庭审时,宓雪军揭示了导致案件发生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比如对"小三阳"患者的歧视。宓雪军还认为,周一超对这次公务员考试一直寄予厚望,几个月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他是长期以来就业精神压力过重导致精神错乱从而引发报复杀人动机的。据此,宓雪军提出对周一超做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申请。法庭最后表示,合议庭评议后再告知是否同意对周一超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

  2、贫困生生活所迫,从事盗窃行为

  据解放日报的消息:两年前,小董从遥远的湘西山区考到上海求学,成为全村人的骄傲;两年后,她因在校园里多次盗窃,锒铛入狱……据市检察院第一、第二分院统计:1997年至1999年,两院批准逮捕涉嫌犯罪的在校大学生14名。2000年至2002年,因涉嫌犯罪被批捕的大学生达48人,较前三年增加243%。

  在这些校园刑事案件中,盗窃案占七成。难以遏制的"物欲",令一些大学生误入歧途。前文提到的小董家境贫寒,靠每月家中寄来有限的生活费,几乎没有余钱买学习资料和娱乐。眼看同寝室同学穿着时髦,出手阔绰,她的心理逐渐失衡。一次,室友外出时将手机拉在书桌上,结果被小董"顺手牵羊"。此后,她又接连多次盗窃同学手机,甚至在打工做家教时,将学生家里的笔记本电脑也拎走了。

  犯罪大学生,大部分是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一时意气用事,铸下大错。其法制观念之淡薄,常令办案人员惊讶。某大学学生小顾在学校踢球时跟对方队员发生争执。遭到殴打后,他气愤难平,召来三个同学,乱刀将对方三人砍伤。大学生小丹在食堂窃走另一用餐同学的书包及包内财物后,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认识,居然公开背着赃物在校园里行走,结果被失窃学生发现,当场扭送学校保卫处。而另一起诈骗案的作案人小任更令人扼腕叹息。为了筹措考研资金,他竟找来两件只值人民币30元的仿古花瓶和塑像,冒充古董以7000元卖出。

  在校园盗窃案中,来自农村地区、困难家庭的学生占相当大比例。个别困难学生面对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心理上很受刺激,一旦自我调适不当、道德品质薄弱,就可能抵御不住诱惑,铤而走险。但也有一起案件的被告人小刚家境优越,根本无需为生活费、学费操心,但他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盗窃作案十多起。原来他性格孤僻,平素极少与师生交流。为寻求刺激,大三时他头一次将手伸进同学书包。作案时提心吊胆、得手后兴奋莫名的心理体验,竟让他"甘之如饴",有了癖瘾,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

  检察机关调查认为,在校大学生犯罪数量的走高,提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以及法律知识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对于为数不小的困难大学生,除了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及学生贷款等制度外,还应对心理问题加以重视关心。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教授认为,大学生犯罪出现上升趋势,有着复杂的社会大背景。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但从小缺乏谦让、合作精神的培养。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重智轻德",这些都在年轻人价值观形成、人格健全过程中留下烙印。大学生活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走向社会的开始。能否顺利融入校园社会,与学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有关系。事实上,一些学生就是因为初次遭遇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矛盾、反差,而产生心理不适,从自以为是,心高气傲,变为苦闷、自卑、自我放弃,个别甚至滑向犯罪。

  3、生活空虚,贪图享受

  5月4日至6月14日,北碚某高校一学院的办公室和实验室电脑相继被盗。短短40天内,犯罪嫌疑人疯狂作案,盗窃八台电脑、一台投影仪和一张视频采集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十万元。

  北碚区分局刑警支队的办案民警通过认真勘查现场和案情分析,认为犯罪嫌疑人对现场环境非常熟悉,案件应为"内贼"所为。办案民警通过大量摸排,将侦查视线锁定在学生丁某身上。经过比对,丁某的掌纹与现场遗留的掌纹完全一致。6月15日,办案民警依法传唤了丁某,丁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民警遂前往朝天门、较场口等地,捉获了两名销赃犯罪嫌疑人,并追回7台电脑的主要部件,以及没有来得及销赃的投影仪和视频采集卡。丁某是该高校2001级的学生,其父母贷款两万余元供丁某上大学,又辛苦打工挣钱供给儿子上学的花销。丁某却吃喝玩乐,父母给的一点血汗钱已满足不了享受之欲,便把贪婪之手伸向学校的电脑。

  4、自我封闭,缺乏沟通

  去年12月21日晚上11点左右,浙江教育学院2000级大学生周英民与同学洪某到西湖苏堤锁澜桥附近散步,聊天谈起了两性问题。其间,周英民将女友的隐私透露给洪,洪露出嘲笑的神情。周恐洪回校后将隐私透露给其他同学,遂起杀心,趁其不备用随身携带的裁纸刀猛割洪颈部致其倒地。周逃离现场后担心洪不死,途中又返回现场,并利用拾得的绳索将石块绑在洪身上后将其抛入西湖。12月29日,周英民在得知洪亲友因洪失踪在学校附近寻找后,又多次打电话到洪家流露出勒索钱财之意,企图伪造洪被绑架的假象。

  5、精神空虚,寻找刺激

  李枚,女,21岁,我市某师范学院成教院学生。今年3月1日上午,偷走同学正在充电、价值1790元的手机。案发后归还手机,被法院以盗窃罪,判处罚金3000元。

  张平,男,22岁,我市某重点大学学生,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曾以抚顺市理科第一名成绩考入我市,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去年,他盗窃大量手机、数台电脑,价值3万余元,法院判有期徒刑3年。

  李军,男,沙坪坝某大学学生,母亲生意人,父亲是一法院法警队队长,同学心目中的大款,曾创造3个月花掉2万元的记录,今年年初,因盗窃罪被法院判刑。

  沙坪坝法院刑庭法官王新立昨日称,大学生犯罪,以前比较少见,今年数量猛增6个,其中多数为盗窃他人手机。

  据他介绍,6名大学生中,4名是成教或者自考类,2名是国家计划内统招。除1个家庭比较贫困,另5个家庭殷实,不缺钱花。

  王法官认为,这些大学生作案动机有三:报复,自己手机或值钱东西被盗后,产生偷一部补偿自己的想法;爱慕虚荣,成绩比人家好,吃的穿的却比别人差,于是偷窃,弥补物质生活的差距;心态失衡,受武侠小说神偷等角色影响,模仿偷窃。

  法官呼吁,应当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尤其是成教、自考和委培类大学生。(文中大学生人名系化名)

  三、专家意见

  道德观念、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说,学生违反校规,应该教育为主,处分为辅。除开除学籍之外学校还有许多对于学生的处分等级,如批评、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保留学籍的前提下的处分,都是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也就是说,学校在做出这样的处分之后仍然实行对学生的教育义务;而开除学籍则不同,是学校单方终结与学生共同达成的上述契约关系,不再履行对学生的教育义务。因此开除学籍必须合法,有理、有情,还要有依据。

  学院的管理者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学生不遵纪守规,也是学校缺乏传导有效性、教育者缺乏教育艺术的表现。如果传导失败,学校应当检讨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善。我不否定从严治校。但从严治校不是动不动就开除学生。宪法规定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权利,一个人经过规定的程序,譬如考试录取等程序就可以享用这种权利。开除学籍是对于这种权利的一次剥夺,因此它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学生违反校规,难道学校管理者、老师就没有一点责任?咋就开除学生了事?

  德国历史学家迈内科说:"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与道德界限的诱惑。"规范权力,制约权力,是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所以说,大学管理者的权力也必须规范,建立约束机制,不能是管理者说开除就开除,否则,这类随意开除学生的现象就会继续发生。

  1、犯罪学专家:这仅仅是开始

  综合北京市各类大学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违法犯罪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大学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

  从大学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来看: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的开放,民办大学等各类大学的增多,在校大学生数量在急剧增多,伴随学生增多的同时,大学内部对学生的管理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

  从经济发展来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金钱观念、个人主义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两耳不闻窗外事",特别是家境状况不好的学生,不得不考虑上学的经济来源等问题。

  从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价值观念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整个社会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处于价值失范状态。各种规章制度、各种道德规范的控制力越来越弱,特别是随着大学亚文化的发达,强化了学生的越轨心态、浮躁心态,使他们越来越追求功利化的目标。

  2、教育专家:大学生法制、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中央财经大学伦理学专家韦彦凌教授就如何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提出以下三点:

  (1)加强品德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受环境影响非常大,有时因一念之差就可误入歧途。院校应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尊、自爱和互爱的意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在生活中相互攀比,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侵袭。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平时表现不错的同学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使其成为了品德教育的死角。

  (2)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目前,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有些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对此,各大专院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另外,各大专院校应与司法机关加强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所办案件,对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针对大学生犯罪应实施挽救和教育的政策

  国家培养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知识的大学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对犯罪的大学生进行挽救,使其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由于大学生犯罪,相对于社会一般人员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也容易改造,且犯罪后认罪态度一般都较好,案发后能够积极主动退赃。因此,笔者建议对大学生犯罪应当区别对待,充分体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四、解决问题的途径

  1、成立"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

  3月28日,南京市"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在南京浦口区检察院成立。

  据检察日报消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10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在成立大会上,一些高校的领导对检察机关的这一尝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据悉,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为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而成立的机构。

  据介绍,这个"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由南京浦口区检察院牵头,公、检、法与政府、学校、社区联手创建,以研究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的途径以及处理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为重点,定期组织交流预防处置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成功经验,并选取典型案例到学校开公开庭,研究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处理及帮教问题。

  2、在校大学生失足暂免起诉的争论

  以前在校大学生犯罪后,即被学校开除,而现在面对这些失足青年,政法机关为了挽救他们,采用了人性化的帮教手段,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重新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一新举措,是记者昨天从南京市浦口检方刚成立的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获悉的。

  随着检察机关执法理念的转变,对一些具有可塑性的学生做出暂缓不起诉决定,通过帮教,公平、公正地处置犯罪的在校大学生。为此,浦口区检察院牵头成立了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并制定了在校大学生犯罪后处理实施意见,使对在校大学生犯罪后的处置有章可循,并加强与高校的协调、联系,共同做好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处置工作,从而降低在校大学生犯罪率。(3月31日《江南时报》) 

  正方:应适度宽忍

  正方从近四年来的统计数字分析,在校大学生犯罪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犯罪类型趋于多样化。从处罚上看,多数是被单处以罚金,少数被处刑罚。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学生有的确无逮捕的必要,而学校往往对学生一开了之。从情理上说,每个大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人才。有些同学涉嫌犯罪完全是一念之差,按照校规、校纪,这些在校生可能面临开除的窘境。

  很多人做的事也只是现行法律没有禁止而已,并不一定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果他们就此被开除,在社会上混,没准就真成了祸害,给他们一个机会,把他们挽救回来,量刑可以在法定的准许下适当进行,但学籍还是应该保留的,不能就此踢出校门。

二、管理沟通论文:以校园生活中的沟通为案例

失败的沟通案例:马加爵案、“床帘”现象折射当代大学生人际交流困扰
我没有案例,帮我编一个可否。?

三、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沟通方面面临的主要障碍以及调适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
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
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
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
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
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克服认知偏见。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
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
再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
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障碍,1.也没什么,也许就是大学里的人比较杂,因为地方和地方之间,省和省之间都有不同的差异,人也是一样。2.大学生了,都觉得自己基本都是大人了,对一些事情都有一些独自的看法和见解,意见不统一,容易出现问题。3.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同在一个班级里,有事情的话,会有同学积极主动,而有的同学默不做声,有的同学反对.....等等太多了。
你就好好和人相处就完了,最好不要做出头鸟,也就是不要有事就喳喳唧唧的,多看多听少说话。永远不要和人去说第其他人的闲话。
我要是你还能重来的话,我一心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大学课余时间多,去外边报个计算机啊会计师啊营养师啊.......毕业后,你什么人缘都有,否则在校期间好友成群,毕业后那真是树倒猢狲散,你考虑下我说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没什么好担心的 做到问心无愧 你就是个好人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

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盲目从众,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如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

依赖,是指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只等职业送上门而不去积极争取。一些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甚至还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学校。还有不少毕业生由家长陪着参加供需见面会,职业的好坏完全由父母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

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自由及通过竞争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应该说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与认可的。但当大学生真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也有许多人表现出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求职时战战兢兢、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自荐。结果是有压力没勇气,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竞争实力,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境地。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及没有“关系”的同学就更容易出现不敢竞争、不敢尝试的问题。

害怕竞争的保守心理一方面与大学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许多大学生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就业挫折有关,如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只找那些把握大的职业,而对竞争强的工作不敢问津,害怕求职失败遭受打击。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有的大学生自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任何工作到手中都可以出色完成,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一旦出现变故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在就业中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交织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容易自大,一旦出现挫折就自卑;一些大学生虽然对自身条件比较自卑,但是真正遇到用人单位时却又表现为自大,要价很高。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①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常常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有追悔莫及,甚至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

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中伤、打小报告。

4、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

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比如当别人为其推荐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别人讲得越多他越不相信。当求职失败时,不总结自己的问题,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5、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

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因此受到学校的处分,严重的甚至被开除或勒令退学,找到的工作也因此丢了,悔之莫及。

6、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比如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还有些同学出现了对专业、学校的抱怨、贬低。

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夜归、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进行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

行为与生理反应的失常通常是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失常的表现,出现这些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或寻求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你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总之,盲目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的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先锋。因此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这既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实行。大学生们一定要有开拓自己事业的信心与勇气。当前的一些大学生创业公司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有相当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创业肯定是值得鼓励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要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要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男女关系羞涩
语言表述不清楚
彼此之间缺少沟通艺术
说话底气不足]
傲慢无理
真诚行了

四、大学生活中关于人际沟通的学习心得

对于正人君子,要多与其交流沟通,从而得到经验和帮助;对于不文明的人,不需要去过多理睬【除了特殊原因】,因为你要知道他【她】对你没有太大的帮助。
不要怕,大胆的说!

五、关于名人交流沟通的故事(35个字以内)

沟通小故事

●“可以吗?”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可以吗?”

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

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老头摇摇头:“不行,你走吧!”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

这时,老头动心了。

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可以吗?”

洛克菲勒说:“快滚出去吧!”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

洛克菲勒同意了。

又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

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

总裁先生当然同意了。

虽然这个故事不尽真实,存在许多令人疑窦之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沟通的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时,信心非常重要,只有心里认定了这件对双方都有好处,才能获得对方的配合,取得沟通的成功。而且认定了这一点后,还要不屈不挠,不怕拒绝,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沟通是个很大的课题,非三言两语可说清楚。下面,让我们结合几个小故事来看看沟通的技巧:

● 公主的月亮

一个小公主病了,她娇憨地告诉国王,如果她能拥有月亮,病就会好。国王立刻召集全国的聪明智士,要他们想办法拿月亮。

总理大臣说:“它远在三万五千里外,比公主的房间还大,而且是由熔化的铜所做成的。”

魔法师说:“它有十五万里远,用绿奶酪做的,而且整整是皇宫的两倍大。”

数学家说:“月亮远在三万里外,又圆又平像个钱币,有半个王国大,还被粘在天上,不可能有人能拿下它。”

国王又烦又气,只好叫宫廷小丑来弹琴给他解闷。小丑问明一切后,得到了一个结论:如果这些有学问的人说得都对,那么月亮的大小一定和每个人想的一样大、一样远。 所以当务之急便是要弄清楚小公主心目中的月亮到底有多大、多远。

于是,小丑到公主房里探望公主,并顺口问公主 ,“月亮有多大?”“大概比我拇指的指甲小一点吧!因为我只要把拇指的指甲对着月亮就可以把它遮住了。”公主说。

“那么有多远呢?”“不会比窗外的那棵大树高! 因为有时候它会卡在树梢间。”

“用什么做的呢?”“当然是金子!”公主斩钉截铁地回答。

比拇指指甲还要小、比树还要矮,用金子做的月亮当然容易拿啦!小丑立刻找金匠打了个小月亮、穿上金链子,给公主当项链,公主好高兴,第二天病就好了。

说明:人们较少关注顾客的真实需求,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结果不论多么努力,效果总是不好。而沟通才是掌握顾客的心理的最好方法。另外,选择好沟通的内容也十分重要,沟通内容选择好了,才能直入主题,简洁高效。

● 应万变的能力

鸟儿们聚在一起推举它们的国王。孔雀说它最漂亮,应该由它当,立刻得到所有鸟儿的赞成。只有穴鸟不以为然地说:“当你统治鸟国的时候,如果有老鹰来追赶我们,你如何救我们呢?”孔雀哑口无言。

说明:沟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想到任何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制订应对策略,否则很难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 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却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它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为什么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说明:只有找准了沟通对象,才能取得沟通成功,否则再努力也是白搭。比如说推销一件产品,无论你跟前台小姐谈得多么愉快,可能都很难于把产品推销给公司。只有找到有效的沟通对象,找到能做出决定的人,才是沟通的捷径。

● 张曼玉的业务

在一部电影中,张曼玉扮演一位保险业务员,好不容易见到目标客户后,对方却给了她一枚硬币,说是给她回家的路费。当时她很生气,在她扭头要走的一瞬间,她看到客户的办公室里挂了一张小孩的头像,于是她对头像深鞠一躬说“对不起,我帮不了你了。”客户大为惊讶,忙问究竟,于是头一单生意就这样谈成了。原来这个客户最爱护他的儿子,所以把儿子的画挂在办公室里天天看。

说明:沟通的切入点很重要。这需要我们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找准对方关心的事情,消除其抗拒心理,从而调动对方的参与程度,增加成功沟通的概率。

● 秀才买材

有一个秀才去买材,他对卖材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材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材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材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材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材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材就走了。

说明: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是沟通成功的保障。如果一个销售人员完全从技术的角度向消费者讲解产品的好处,我想效果一定不会好。

● 推销梳子的故事

有一个单位招聘业务员,由于公司待遇很好,所以很多人面试。经理为了考验大家就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推销梳子,向和尚推销。很多人都说这不可能的,和尚是没有头发的,怎么可能向他们推销?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这个机会。但是有三个人愿意试试。第三天,他们回来了。

第一个人卖了1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头上生了很多虱子,很痒,在那里用手抓。我就骗他说抓头用梳子抓,于是我就卖出了一把。”

第二个人卖了10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找到庙里的主持,对他说如果上山礼佛的人的头发被山风吹乱了,就表示对佛不尊敬,是一种罪过,假如在每个佛像前摆一把梳子,游客来了梳完头再拜佛就更好!于是我卖了10把梳子。”

第三个人卖了3000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里,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增加收入?方丈说想。我就告诉他,在寺庙最繁华的地方贴上标语,捐钱有礼物拿。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又使很多人去捐钱。一下子就卖出了3000把。”

说明:在沟通时,我们要找到对方的需求并给予解决,只有增加了对方的价值,才能达成自己的期望。

● 钥匙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说明: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所以沟通时,一定要多为对方着想,以心换心,以情动人。

我们每天都要进行许多次沟通,但您都注意到沟通的效果了吗?通过以上几个小故事的分享,相信您应该对沟通的技巧有所了解了吧。最后,我们再来整理一下沟通的要点:

◆认识到沟通的好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必须途径。

◆沟通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找对沟通的主题、沟通的对象、时间、环境等。

◆找对沟通的时机和切入点将会事半功倍。

◆懂得倾听的人,才会赢得对方的尊敬。

◆只有先解决别人的问题,增加对方的价值,才能提高别人的参与度,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沟通。

◆ 沟通时,信心非常重要,只有充满信心,说话才会有理有力。

关于沟通的故事- -

沟通方式万千种。概念是死的,而鲜活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失败了的沟通故事,细细品味一下,或会让我们在尴尬中成长。

自卑作怪

以前我管理的下属公司有一位总经理,公司经营百废待兴,举止失措,不知从何处下手;公司上下关系也比较紧张;异地工作,急需关怀的老小都在千里之外,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也少有顾及,很辛苦。身体上的辛劳是可以言状的,精神上的疲惫则是说不清的。他在位接近两年,工作没有起色,员工有大堆意见,平级也没有说好的,上级也少有欣赏的。孤家寡人的滋味品尝起来很是苦涩。

我们两个进行了坦率交流。他左思右想,不知问题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他,问题在于他很难与周围的人沟通,有些上下左右的摩擦,是可以通过沟通避免的。他申言,也想跟人沟通,但是别人不愿意;其实,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就看有没有与人沟通的愿力。他承认他不太会说话,想到的说不出来;其实,沟通不是个说话技巧问题,而是首先要跳出自我的框框,成为一个社会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搞清楚你要与之沟通的人想些什么、关心什么。他表示,平时琢磨人少了,在这方面没动心思;其实,关心他人这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心中没有别人,怎么去琢磨对方心里想什么!他申明,他这个外地人心底里绝对没有看不起谁;其实,心里没有跟看得起看不起没关系,有时自卑与漠视他人的需要有更多的关联。他惊讶,很少流露自卑的情绪,怎么为我洞见;其实,经理人更应该注重开发自我、思考自我,借此来观察世界。沟通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做人的问题。这个总经理最后有所醒悟,可惜醒悟晚了。他已届不惑之年,一些做人的原则已基本定型了,市场给一个公司和一个经理的机会是有限的。他同意我不让他当总经理的提议,确实,骨子里的自卑防碍了很多事。

侠义当道

另有一位总经理,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沟通高手。清华大学毕业,有着多年公司经理的经验,北方汉子,喜欢交友,说话就带着一股爽劲。他接手一个公司想做出点成绩来,不是考虑整个台的建制与民心民气的调动和鼓励,而是采取了短期投机的心理,把宝单一地押在了月销售量上,而对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则不管不问,结果因为技术支持问题,客户连续几个月负增长。财务管理混乱他不操心,代销点有一年没对清帐目,他不当回事,而是到处给代销点开空头支票,给当时和后续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他特别醉心的是与营销员打成一片,常常一起喝酒,说话份外投机。营销员感到工资低了,他就鼓励营销员自己开档口,搞经营;业务员需要什么,只要他身上有的就能拿出来。一个台经营的一些基本原则,就消失在杯觥交错中了。

对上级的沟通他也有一套,“王总你放心”,“王总你再给我点时间”,“可来了一个懂行的老总,我有信心把公司搞上去”,等等。这些令人舒心的话,他是张嘴就来。这话说第一次,OK;说第二次,我心里打鼓了:反复说同样的话却不见工作上的改进;只是在语言上认同我,行动上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容得了,员工容不了,市场容不了。后来我就直接上阵了,每天8:30之前必到公司,直接安排配对外出对库核帐。这样一上劲,就有人藏不住了。以前他最为信赖的一个营销员,借着管理的漏洞玩了好多猫腻没法交帐,只好畏罪潜逃。对这个营销员的出逃,打死他他都不信。

生活常识一再昭示我们,酒肉朋友的沟通是经不住风雨的。作为长久的朋友,作为知己,并不是一时的话语痛快,而是在做人的一些本原的东西上的认同,他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明了各自的思维过程,并且能相互长期地增进快乐。这些成就知己的因素,不是一起喝喝酒痛快一下就可以的了。这个经理有两个简单化,一是简单地把一起喝酒痛快的人,当成了可用的知己;二是简单地把个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当成了管理的秩序。

公司的经营管理有一些不变的原则,就像人活着要呼吸要吃饭一样。一个公司的经理如果拿原则做交易,最后就只能是被人欺侮。这个总经理自以为得意的沟通方式,不只是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益处,而且那个业务员也不买他的好,早就断言:“经理在利用我”。既然你这个经理可以利用他,那么他反过来利用一下你这个经理也就顺理成章了。一个公司的最高行政主管,如果不能找到恰当的沟通方式,不能把公司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不能建立起全方位的责任体制,不能使员工的创造力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那么,这个最高行政主管就是不称职的。

这个总经理错把哥们儿义气当成与员工沟通方式,其实还是一个混字当头,没想好好经营这个公司,缺乏最起码的责任心,缺乏做人的一些最本原的东西。当今严酷的市场生态和企业生态不接受这样的怯懦者。

谣言杀人

沟通带来的不只是快乐,也会带来烦恼、厌恶甚至仇恨。

一个公司,曾经饱尝了这种不当沟通的苦果。那里,活跃着一些热衷于小道消息的人,张三说了李四什么,李四又说了张三什么,再说了王五什么。随后,“说三”变成了“道四”,甚至被成倍地放大。更糟糕的是,该部的管理人员,也有意无意地加盟这股歪风,并且成为风源(管理者的话注定要成为风源)。公司的秩序,也就被这种相互传话和彼此伤害搅乱了。这些员工在说悄悄话时,或也能尝到沟通的快感,可惜那只是一时的,当她们议论第三者的话被第三者知道后,快乐就成了痛苦,本来很好的友谊,也同时变为仇恨。任何不负责任的悄悄话,都是在埋葬自己的前程。最丰裕的精神,在极大的灾难面前,也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奏起最昂扬的乐章;最贫乏的精神,在阳光普照的坦途,也会为一时苟安,而将自己的命运投入他人嘴巴的随意性之中。

权谋主宰

一个公司的故事也发人深省。员工间有意见,一时解不开疙瘩,是一种正常状态,但这个公司几个员工主管的矛盾,持续时间却特别长。这些员工本质不坏,工作也都努力,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去了这个公司几次,心里有点底了,召集了有经理和几个主管参加的会议。会上我建议大家要直诉衷肠,要沟通,要先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些问题。

角色这么一转换,大家真还多了不少新认识:对方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又都有自己的一些难事和付出的辛苦,这些难事和辛苦放在谁身上都不轻松。事情说到后来特别简单:一个主管平时接触经理多了点,只去努力完成经理交代的任务,而对份内的其它事则表现不出热情;经理不在她就看看书,打几个私人电话,跟其他员工很少交流,久而久之,隔阂产生。其实,这个主管前段时间正经历了很艰难的人生变故,小孩刚刚一岁,却要遭逢离异的苦痛。她所承受的压力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公司内没有朋友可以一诉衷肠。这个平时比较孤立的主管,终于被人理解,激动地哭了,另外的人递递纸巾、拉拉手,通过一些细小的动作表示关怀。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冰层,在不到1小时坦诚的双向沟通中就融化了。新鲜的空气充盈起来,大家都感到很痛快。我接着提出了一个令大家瞠目结舌的问题:这么简单的沟通,怎么这么长时间就搞不掂呢?

大家七嘴八舌,理出这么几条:以前逢事考虑自己多了点,很少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面对面的交流少了,把问题想复杂了;勇于负责、自己挑战自己不够,光顾去挑剔别人了;领导可能也喜欢下面有点事,这样向心力可能更强一点。这最后一条让我震惊。以前封建帝王为维系孤家寡人的统治,常常有意挑起所属大臣的相互攻讦;时下有些官僚对业务不精,但对调理属下的关系却分外热心,让属下相互间都疙疙瘩瘩,惟独感到跟他的关系铁。借某种技巧,与人交好,获得一种情报,去随时无原则地调整管理方略。这种人我也见过,那是搞“政治薄?/SPAN>

自恋宣泄

我熟悉的一个人特别能说,任你提出什么话题,他都能有头有尾地讲述起来,有时还能发挥出个逻辑体系。他特别敏锐,很容易地能够抓住别人的语病或是含混不清的所在。讲到高兴的地方,口若悬河所喷发出来的每一个唾沫星,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道。开始,人们会在他广博的视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后来发现有些东西并不如他所言之确凿。而且在他滔滔不绝的时候,或可能把活生生的人看成了石头或木头。一种被人忽视的屈辱,自然会激起人们的抵抗。

对抗首先发生在他家里。夫人和上大学的女儿矫枉过正,他说话一超越时间就捂耳朵,最后干脆勒令他不得多言。在同事的圈子里,起初人们津津有味地听,后来人们以传递他的谬误为乐,再后来人们干脆就像耍猴一样在那里当面取笑了。视野没有成为有效沟通的工具,反倒成了他孤立自己的城墙。为什么?静下心来一想,也就了然:在他滔滔不绝的时候,对话者已经从人的意义上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承载他声音的躯壳、物件或废纸什么的;忽视他人的存在,最终将被他人忽视。我想这是他会失去朋友或伙伴的原因吧。

理性管不了情绪

另一位总经理,也有许多可以回味的东西。名牌大学哲学系毕业,想问题、办事善于用脑。他因为坏脾气,吃过官司,遭受过牢狱之灾。他身上有一股刚烈之气。凡事讲个排场,最怕人看不起。任何时点,对自己的位置、权威、尊严等都特别敏感。那种过于敏感的、脆弱的、等待着别人来确认价值的心态,常常使他陷入无尽的想像之中,最后铁定把自己投入恶劣情绪的深渊。

他是个要脸面的人,工作迟迟上不去,他也着急,一着急情绪就更不稳定了。常常在爽朗的晴空中,突然就电闪雷鸣。员工都怕他,很快就养成了习惯:只说他想让说的话。想像力又行使了拯救他的使命。他把上司的管理视为小人的卡压,同级的帮助视为抢权,下级的主动定格为不怀好意。最后上下左右全成了他的敌人。在一个充满敌对的氛围中,不能指望一个人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心虚、脆弱、无能的人常常会以自信、强壮、无所不能的表象示人,这是他给我的教训。

热情如火遭算计

有一个朋友,最喜欢跟别人沟通,你给他一份真诚,他会加倍的真诚换你。一碰到跟他掏心窝子的人,他会把内在的边边角角都翻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个痛快。

可是前段时间他很烦恼,情绪比较低落。起因是公司新来一人跟他坐在一起,就直述自己的悲惨遭遇,我这个朋友好像是他在这个世界的唯一一个倾诉人,是前世就定的缘分。几天的形影不离,一个孤独无助的人等待着帮助。我那个朋友哪里架得住这个阵势,一下子没有了距离感,把公司上上下下的关系给那人说了个遍。跟知己聊天,当然要参合进自己的主观感受,我这朋友把自己跟所有人的细微距离感,也跟这个人全部抖落出来。

不想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同事开始以异样的眼光看他,尤其是那些平时就有点疙瘩的人。接着他看到跟他形影不离的那个新人,开始跟他有了距离,并且常常跟他不太舒服的人搅合在一起,嘻嘻哈哈。渐渐地他先前跟那人说过的话,开始在公司里流传,有些人还来跟他对质。一种不友好的氛围,使我这个朋友心灰意懒。

看着他那落魄的样子,我便向他祝贺!我说,这回遭到了算计,该知道热情如火的代价了吧?这是好事。至于眼前遇到的这点不舒坦,很快就会过去。我判断这个新人,是那种以自己的隐私换取别人的隐私,再行暴露别人隐私换得乐趣的那种无赖。他没有办法停止这种行为。这回伤了我的朋友,很快会伤害所有跟他接触的人。自我保全的法宝就是别拿他当回事。我的朋友想想也就释然。果然,没有半年时间,那个新人就在这个公司呆不下去了。

结语:亲爱的准留学生们,以上便是环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大学生难以独立而死亡的案例》一文,感谢您的阅读。若您仍然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获取最专业、最准确的一对一答疑咨询,不仅可以为您节省宝贵的时间,也能有效避免因遗漏信息而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环俄留学祝您留学事宜一切顺利!

联系专业留学顾问,立即获取院校内部非公开资料及留学方案,避免踩雷导致延误留学。


汤歆

环俄留学首席顾问、高级培训讲师、顾问部总监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育学学士、社会心理学硕士,2011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入围出国留学中介行业领军人物。

免费制定留学方案

今日剩余名额: 4

环俄留学顾问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既可免费获得一次由环俄留学首席顾问1v1制定留学方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