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的历史

美国教育的历史,一、美国教育的历史美国教育的历史,从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算起,迄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却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1、教育的移植阶段。从17世纪至独立前是殖民地时期,其教育是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教会垄断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从初等学校一直到高等学校大多为移植宗主国的学校形式。

本文标题:美国教育的历史,在当今社会,留学已经成为了大家深造的首选方式。无论是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甚至是中小学生,都想尽早地接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教育,其中很多同学十分关注“美国教育的历史”相关的问题,为此环俄小编整理了《美国教育的历史》,欢迎您阅读!若有任何疑问,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的1对1答疑!

一、美国教育的历史

美国教育的历史,从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算起,迄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却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

1、教育的移植阶段。从17世纪至独立前是殖民地时期,其教育是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教会垄断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从初等学校一直到高等学校大多为移植宗主国的学校形式。

2、教育的改造阶段。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是教育制度的初创阶段。

3、从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美国教育的创新阶段,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基本形成。美国教育领导权实行典型的地方分权。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美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阶段。主要有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60年代开始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1971年的“生计教育计划”,70年代中期的“恢复基础运动”。进入80年代后,美国朝野教育改革呼声强烈,但前景如何尚难预料。

扩展资料:

长期以来,教育公平缺失是美国民众“痛感”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之一。近日,美国司法部公布的一起大规模高校入学骗局让这一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根据法庭文件,33名家长通过一名招生咨询顾问,以作弊造假的方式帮助孩子进入美国顶尖大学。

据路透社报道,目前,好莱坞女演员菲丽西提·霍夫曼已就被指控的共谋与欺诈罪等罪名发表声明,对受控罪行供认不讳。

另外13名学生家长也作出了同样表态。这一案件折射出美国教育体系的深层弊端。专家认为,美国大学现行的申请体系,正让富裕家庭子女在进入优质大学方面拥有不成比例的明显优势,教育体系公平性缺失愈加严重。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入学骗局”。

根据检方公布的文件,从2011年起,涉案家长向加利福尼亚州一家招生咨询机构的经营者威廉·辛格提供资金,由后者出面贿赂高校体育教练和入学考试机构工作人员。

受贿者通过将子女包装成运动员、请枪手代考标准化入学考试或篡改考试答案等手段提高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涉案家长则为这种“服务”支付高达数十万美元的“酬劳”。

这起案件被媒体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入学骗局”。卷入舞弊案的高校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所知名大学。

共有包括家长和大学体育教练等在内的50人被提起诉讼,涉案资金达到2500万美元。涉案的33名家长多为法律、金融等行业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美国教育体系显然并不公平”



20世纪50年代末期,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不仅激发了世界强国之间的科技竞争,而且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在激烈的竞争与频繁的改革中,美国的教育改革尤其引人注目,并对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当代美国教育的发展脉络及其所呈现出的特点,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国教育从时间上看,虽然至今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改革周期转换的速度之快、改革内容变化之大是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出现过的。其中一些改革方案或改革建议及其实施策略往往呈现出平行进发且在某些方面又相互矛盾之态势。也正是这些改革推动了美国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本化进程。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考察与分析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与变化及其所呈现的突出特点,无疑会对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化与路径选择有所启示。

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课程”运动

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进入50年代以后,改革周期在不断加快。考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正如约普利曼和詹姆斯-范帕滕所说的:“美国的历史,从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权到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政权,均受社会改革运动所左右”。241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教育改革也是一浪接着一浪。考察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不难发现,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大的浪潮是伴随着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而揭开序幕的。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政府为之震惊,而公众则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上,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正如丹妮-里威奇教授在《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1980》一书中所描述的:“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了对科技领域研究人才缺乏的关注。另外,他们批评进步主义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目——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是追求高标准的不同结果的标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208于是,美国政府很快就将国防建设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该法案拨专款资助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三门“新三艺”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提供相关教学设施;推进引导、咨询和测试计划,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158很快,新数学、新化学和其他新的修订版本被引入学校教学,暑期学校则为教师提供了新教材和新教法方面的培训。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人们充分认识:“教育是我们的第一道国防线”。208正如佳斯特斯-华伦在最高法院的建议案中所指出的:“今天,教育或许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功能。义务教育的立法和给教育大量的投资,均可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民主的社会是多么的重要。”209

第二次改革浪潮: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民权运动而开始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1954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驳斥了自1850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从理论上将黑人排除在白人学校之外的、所谓的“尽管分离但地位是平等的”的论调,并决定要在学校废止种族隔离。但是,最高法院的决策并没有在实行种族隔离的学校产生即刻的反响和效应。尽管一年以后最高法院下令加快废止学校的种族隔离,可是许多学区仍然反对黑人儿童与白人儿童一起就学。甚至,有些学校还成了抵抗最高法院决定,坚持实行种族隔离的“战场”。正如乔-斯普林所说:“尽管最高法院和联邦政府一直在强调反对学校的种族隔离,但学校里的种族隔离现象依旧存在。一些学校尽管实行了不同种族儿童的同校制度,但事实上在学科学习和学校活动方面仍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119
除了废止学校中的种族隔离,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的另一策略是通过立法大力资助弱势群体。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初、中等教育法案》。该法案要求根据各学区贫穷儿童的数量分配资金,通过为小学、初中学生提供课本、器具和实物来确保贫困生有足够的学习资料,资金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控制,到1966年,这项计划的投入总额达120亿美元。1968年,国会又通过了另一补充法案《双语教育法案》,主要是为那些英语能力较差的低收入儿童提供联邦资助。该法案没有详细说明双语教育的含义而是解释说,法案为地方学区提供资金用来发展和实施新的、理想中的初等及中等学校计划,以满足非英语背景学生的需要。210在整个60年代,社会改良派在呼吁课程改革方面表现突出。他们主张的课程是为少数人和穷人更多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做准备。在他们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变为消除贫困和种族歧视,新科学和数学课的讨论让位于补偿性教育和基础课程的提议。这些课程上的变化为贫困儿童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途径以促进他们基本技能的发展】216-217

第三次改革浪潮:“恢复基础”运动

20世纪70年代,世界的持久和平尚未实现,美国政府的公信度在水门事件后持续减低,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增加了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这10年间,美国出现了诸多教育问题,例如,入学人数减少,考试成绩下降,公众信任降低以及促进全民平等教育的进步政策的变化。其中,学术能力测验成绩持续下降被认为是教育诸多严重问题的标志。人们开始反思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儿童对付能源危机、城市拥挤、犯罪增加以及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育者应该为他们的行为负责,担负起培养具有胜任力和适应性的学生。那些对众多学生低水平的学术表现不满的家长、市民团体、政客联合发起了恢复基础运动和教师责任运动。211这场运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减少选修课,增加必修课,恢复教师的主导作用。恢复基础运动强调阅读、写作、数学及学生的口头交流。408
在70年代,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仍然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联邦的法案为那些处于教育体系边缘的人们带来了成功和鼓舞。1972年,国会通过了禁止性别歧视的《教育修正法案》。1975年,由福特总统签署了《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以保证残障儿童接受免费、适当教育的权利。213

第四次改革浪潮:学校重建运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生产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近年美国学生SAT成绩的下降,17岁以下人群的高文盲率等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重视。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告,美国社会再次掀起了与“恢复基础”性质相近的学校重建运动。重建“意味着规则、角色、关系体系的改变,以致于学校更有效地服务于现存的目的,或者一起服务于新的目的”。30
1983年,恩斯特-鲍尔在为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所著的《高中:美国中等教育告》中要求强化高中学术课程的建议被广泛采纳。1987年底,美国教育部的秘书威廉-本奈特提出为所有高中生开设严格的学术性核心课程,这时高中课程优异化达到了一个高潮。在美国教育部的宣传册《詹姆斯-麦德森高中:为美国学生的课程》,本奈特描述了一个理想高中的课程体系: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外语、自然,还有一个学期的艺术和音乐史。其中25%的课程计划可供学生选择。正如阿德米罗-里可弗指出的,“以3R为基础的真正的通才教育理想应该回归,这种教育能够铸造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清晰的书面表达能力。强迫的学术课程必须给予选择的优先权”。415

这些国家告在80年代横扫全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告中的许多建议已被执行或在地方组织被热烈讨论,学校委员会、校长、教师、公众等热切关注这场改革。可以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以及80年代其他相似的告引导了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州制定了较高的毕业要求,统一了课程的管理,增加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提升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全国各学区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知识、家庭作业和基本技能;制定了参与运动的最低标准;延长了在校时间和学年长度。167

第五次改革浪潮:教育选择与国家标准运动

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五次浪潮是伴随着“2000年教育目标”的出笼而掀起的,其着眼点是强调教育的国家标准。众所周知,美国历来没有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而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在实践中并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也根本无法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各州有各州的要求,各校有各校的做法。到了90年代,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1991年和1993年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分别公布了指导整个美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两份文件吹响了美国教育标准国家统一化的号角。《2000年目标》继续确认了布什政府制定的六项“国家教育目标”,只是其中第三项目标引起了较大争议。新的第三项目标鼓励许多专业组织鉴定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同时,它提高了四年级、八年级、十一年级学习方面的严格程度,所规定的较高的标准也影响了各年级的水平。在内容标准上,除了强调知识,还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技巧的运用。而建立这些标准的机构是像国家科学教师协会和国家社会研究委员会这样的专业组织。此外,美国教育部为制定标准的专业团体和机构提供资金支持。272这场国家标准运动是美国政府参与塑造教育机构的范例,特别是它影响了教什么、如何去教、学什么、如何评价的问题。273然而,当《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引起全国大范围的讨论和关注的同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赞成。一些人认为目标提升了国家课程,也代表了政府对教育的过多“侵犯”。争议虽然存在,但同时,除了弗吉尼亚和新汉普郡以外,其他州都选择接受了2000年目标的联邦资助,以建立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和绩效标准。272
20世纪90年代,尽管美国学生的学术能力测验成绩逐渐稳定,但教育改革和学校重建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人们开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联邦政府在建立统一国家标准的同时,鼓励学校选择成为90年代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1990年,布什总统在《美国2000年》法案中明确支持择校入学这一新的教育实践。具体地说,家长有权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各校的教学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私立学校或公立学校,而不受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限制。州政府则将学生的学费以券票形式直接付给所选学校或父母手中。这种通过券票形式分配资金的做法为家长提供了择校的后盾支持,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校际之间的办学竞争。然而,这种选择具有一种市场价值取向,它冲击了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86

第六次改革浪潮: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已经初显端倪。当时改革的基点是在工作场所的需要和条件下重新设计学校教育。这次运动的教育目标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场所顺利过渡、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强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团体合作的课程设置以及雇主认为今日、未来雇员应有的技能等方面。29在美国,家长、社区与企业参与教育的热情日益直接和广泛,他们在参与教育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掌握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考、自我管理、目标制定、就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体合作等技能愈显重要。这些技能反映了社会工作需要的转变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大量显现的趋势已经为扩展学校课程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论证,职业教育计划成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使职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而不仅仅面向工作中的人们。学校需要改变课程结构以反映工作中的科技变化。因为科技、团体工作表现、合作学习、运用交叉学科而不是单学科的概念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已被置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未来10年需要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因此,学校课程和教学实践需要强调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不管是语言上还是非语言上的。5612005年1月14日,总统布什公开强调需要为高中学生的未来做更多的准备。他认为教育要保证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具有在大学和全球性竞争的工作场所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感读美国教育历史,就是从韦恩厄本和杰宁斯瓦格纳的《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读起,这本书把美国教育史按照时间顺序采用叙事形式把美国教育描述的清晰易读,让我可以一口气花一整天的时间酣畅淋漓的读完。读完这本书清晰地了解了美国教育的发展史,同时深入地研究美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伴随的种种历史现象,更加深刻地思考美国教育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原因,感叹美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磨难。
这本书向我们呈现了自前殖民时期直到21世纪初、值得重视的美国全史。它以年代为线索,对美国教育发展中的每个重要时期都进行了客观的综述,并把讨论置于更加广阔的国家背景和国际背景中。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提供了针对美国教育传统、改革和理论的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以保持客观、公正,并关注了冲突、妥协和结果,回顾了美国教育的过去,并塑造了其未来的选择。这本书作为美洲土著传统的第一个文本,它对少数民族和女性教育也做了大量且不间断的描述。本书一直关注的是植根于多数与少数族裔斗争中、贯穿美国教育历史的美洲土著人与不同移民者之间的文化冲突。
读完本书,经过思考分析,我有以下三点感触:
第一,历史是不同时期人们建构的历史,是主观过程中的客观化建构。
本书作者主张“历史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而且是捉摸不定的。”不仅过去会对现在构成影响,而且现在人们的关注和问题也推动着历史学家改变或重新调整对过去提问的方式,并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旧的问题。我们生活在历史长河中,就像生活于我们之前的人们一样,他们也面临着决断和选择,这些决断和选择将决定我们的现在,并形成一段历史,而其他人将在某一天试图去理解他、解释他,而每个人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结合自己的过去和特定的现状去建构他,如此,一个人的理解和解释,又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故事的一部分。历史作为人文学科,里面的主导因素肯定是人,人是活生生的,有自己思想的,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有自己独立立场的。我们所讲求的历史是应该以客观事实为蓝本,充分的尊重事实、还原事实,可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说不可能做到“识庐山真面目”,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所处环境以及自身要求去量力而行或者说去建构。所以说历史,是人们建构的历史,是主观过程中的客观化建构。这一点,在本书中有充分的体现,例如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废奴运动,曾记得我学习过的中国版本《世界历史》中分析,美国历史北方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补充进来,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把大量的奴隶控制在种植园内,严重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所以北方工业主极力主张废除奴隶制,此后发动了南北战争。而这部历史档案中介绍的废除奴隶制是因为之前美国独立战争带来了平等思想的传播,再加上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宗教复兴运动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对这种“特别制度”强烈反感才有了废奴运动。且不论这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只是说对过去的历史事件两个国别的原因分析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从经济基础层面分析,一个是从上层精神思想上研究,究竟是经济基础分析对还是精神思想研究更加有道理,很难做出评论。
第二,美国教育融入在整个美国发展史中,与美国历史的大环境不可分离。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从17世纪有欧洲殖民者进驻也只不过是不到四百年的历史,但要想了解美国发展进程,仅仅从欧洲殖民者进驻开始是远远不够的,这不是美国历史发展的全部。在有文字可考之前,美洲大陆的居民就已经发展出了一定的文化传统,衍生出了一定的社会结构,这些传统和社会结构构成了教育的核心内容。作者主张“要想真正地了解我们教育的过去,就必须试着去了解那些更早时期就生活在这里的人”,因此,土著人的发展历史和教育历史是必须应该认真分析的,可是本书中分析的过少。
在美国发展史上经历的事件比较多,每个历史事件对教育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独立战争,是美国建国的标志,他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所有人都享有天生的平等权,可是在《独立宣言》中并没有限定哪些种族或者哪种皮肤的人享有,哪个性别的人享有,教育权是平等权中非常重要的权力,是不是给人们平等的教育机会,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教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保证人们的教育权利,这些都是独立战争中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给美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曾经在有在有大量德国人的城市里教授的德语被停止了,有着明显德国名字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成为了被怀疑对象,学校课程经常受到检查,同时学校的学生被动员起来支持战争,由于师资缺乏女性教师补充进来。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证明对黑人群体而言是一道分水岭,大量黑人从南方的农村、农业地区前往南方城市和北方的工业城市,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教育条件。美国历史上经历了经济危机和大萧条对美国教育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学校财政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削减:“废除所有初级中学,关闭城市的初级学院,幼儿园的数量削减一半,减少体育教师人数,废除所有教练职位,减少音乐教师和辅导员人数,让小学校长兼管两所学校”。美国还没有完全走出大萧条时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大的历史事件对教育发展史都产生了或好或坏的影响。
第三,美国教育发展历史纷繁复杂,同时具有其历史的独特性。
美国是一个历史短暂、民族复杂、文化多元的国家。17世纪大量人口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德国等西欧国家穿越大西洋迁入北美,独立战争的前150年有大量的黑人奴隶从非洲被贩卖到这里,北美大陆上还生活着原始的土著居民,这些不同的民族、种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来到北美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美国文化,这些文化之间有融合,还有更多的冲突和奴役。教育,就是实现融合和奴役最好的途径,学校是实现其的工具。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宗教团体有自己教堂和学校以及传播性社团,逐渐开始设立平民学校,构建现代学校系统,完善现代学校制度,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冲突和斗争,能形成现在的局势实属不易。
在美国教育史中,教育平等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教育平等涉及到宗教、种族、性别、残障人士、社会分层等多个方面,一直在美国教育历史中存在着,这些是美国教育史的独特性。最早在杰斐逊的统一教育系统计划中,他讲到“学术竞争和对智力的培育,不应当首先被看成是获得物质享受和追求个人幸福的一种路径,相反,给予人们平的教育机会,是为了发现那些具有领导才能和值得公众信任的人,并给予适合的教育。”他既阐述了教育的工具性,更加肯定了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在美国史中,土著人和黑人一直遭受着不平等的、受歧视的各式各样的隔离政策,很难享受到完整的教育权,他们为争取自己的教育权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发起了一系列的运动。1964年科尔曼报告揭示了社会阶层相关因素与少数群体和多数群体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推进了《民权法案》的通过,推动了民权运动。经过艰苦的斗争,废除了种族隔离学校,女权主义运动取得了成就。
美国教育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匮乏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从不断冲突到包容,从奴役到民主平等,从平等到优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平凡的,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现在的美国教育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如学校里的毒品、暴力、贫苦和移民等,这些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对不起——长官!美国没有教育史!美国从奴隶社会蹦出来才三百多年,连文字都是借鉴抄袭英国佬的!人家前总统里根都要撤销教育不了——因为教育过去的历史都是错误的!有也只能算耻辱——就像惯性定律发现前,统治力学两千多年的错误定律一样!如果说有“教育史”,中国最长,可惜,还不是一样落后,现在整个教育系统因为教育乱收费的疯狂,已经邪恶了,老师校长都不教学了,一门心思向学生“强迫自愿”高价卖教辅书、校服挣大钱呢——那叫丑陋的教育史好了!长官!谢谢!
美国的成立时,他美国始终没有中国的教育,这个时间长,但美国的教育前景都比中国好。

二、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到底有多“自由”

  现在想要申请美国本科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截然不同的本科教育体系。本文就来带大家感受一下美国本科教育的“自由”特色,感兴趣的同学们快来看一下吧。

  与其他国家本科教育相比较,美国大学本科的教育特点相当明显,主要在于其开放的教育体系,自由的教学理念,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面的发现和发展自己。

  一、自由”的专业

  美国大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它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的专业,比如:艺术、历史、哲学等。在广泛的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美国大学教育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不必在入学时确定申请专业,解除了国内高考学生入学必选专业的限制。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知识,扩展视野,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自由去思考、体验、权衡和选择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自由”的班级

  美国大学的学生入学后与中国高校的分班、分级制度不同,美国大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班级人员是流动的。也就是说,同年入学相同专业的学生不一定在一起上课,反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步入同一节课堂。这种自由选课的制度不但增加了不同层次的思维碰撞,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三、“自由”的课堂

  美国大学课堂与中国课堂的单项传授不同,它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此之上设置了不同类型的讨论课和专题研究课,这些课程独具特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任何奇思妙想都会得到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美国高等学院教育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初级学院的兴起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进一步完善。为改变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部分学院教育质量低下,并满足民众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柏(W.R.Harper)首先提出把大学4个学年一分为二,前两年为“初级学院”阶段,后两年为“高级学院”阶段。1901年,伊利诺伊州乔利尔特初级学院设立。此后,初级学院在美国广泛开办。1920年“美国初级学院协会”成立。在发展过程中,初级学院逐步确定为升学做准备、开展职业教育、提供普通教育及服务社区等教育职能。初级学院以其灵活的课程设置计划和多样化的教育职能而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到1950年,全美已拥有初级学院634所,学生达到56.2万人。

四、美国的教育制度 从小学到大学 最好详细一些并且能和我国的对比

我在美国上高中。11年级。
我上7节课每天,一节课50分钟(一周有三个schedule所以有点复杂)。PE,US History,Algebra 2,Chemistry,Sociology,English(two periods),上学期只有6节课,PE,English(two periods),Geometry,Biology,World History。还有选修课像band,drama,drawing一类的课,很多可以选(我没选)。上课和国内不一样,主要靠学生问。我们学校管得不严,学习不难,任务不多,压力也不大。。老师在固定的教室,你要上这节课就要自己去找教室,所以每节课都是和不同的同学一起上的。这样就有很多同学。
美国上学嘛,总得来说不是很累,但学校的同学穿着很夸张,恋爱什么的太普遍了。看个人还是。我们学校也有考到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那种学校的啊。
中饭在学校吃,只给半小时左右,来不及回家。

小学基本就是玩,一点点作业,学学单词的认识和区分,上学放学时间和高中差不多。我认识几个在上小学的小朋友。

大学你也知道咯,自己选课,上课主要就是问问题,自己回家学的多,容易考不容易毕业。

中国的教育制度你知道的啦。

五、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制度有什么区别?

中国与美国教育制度的差异首先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 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 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时间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3. 两国在知识观是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之间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这反映两国知识观的差异. 4.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的环境上不同: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 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5.两国课程设置不同: 比如关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只有英语一种(除专业外).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 而在美国,学生选择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语,发育,拉丁语等.还有在美国不用教材的课是存在的,他们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课,. 课程内容包括缝纫,烹饪和增强自信心等等.他教给学生的是书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为一个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给学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中国的启发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其实一直到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诱导学生,使他们找到"唯一的答案". 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一致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没未知但却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 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人学得最重要的,唯一标准.但在美国学生年年都参加各类考试中的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言;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这些考试成绩就可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考量标准。 7.学习负担不同:美国几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国,周末可能被无情占有,就连绚丽多彩的假日也会因繁重的作业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国教育小时管得严,美国父母会立下许多规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国父母恰恰相反,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处处限制,甚至连大学专业,恋爱都横加干涉. 2)美国教育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这个教育差别使得美国孩子比中国更具自立性。
中国重点是综合技能,以分定学生级别和能力
美国重点是培养能力,发挥创造力,不是以考分作为评判的标准
中国式教育教出的学生很难在社会上生存
中国应试教育,美国自由教育

结语:亲爱的准留学生们,以上便是环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国教育的历史》一文,感谢您的阅读。若您仍然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的在线顾问获取最专业、最准确的一对一答疑咨询,不仅可以为您节省宝贵的时间,也能有效避免因遗漏信息而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环俄留学祝您留学事宜一切顺利!

联系专业留学顾问,立即获取院校内部非公开资料及留学方案,避免踩雷导致延误留学。


汤歆

环俄留学首席顾问、高级培训讲师、顾问部总监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育学学士、社会心理学硕士,2011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入围出国留学中介行业领军人物。

免费制定留学方案

今日剩余名额: 6

环俄留学顾问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既可免费获得一次由环俄留学首席顾问1v1制定留学方案的机会。